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何謂資訊科技

資訊化是當前全球普遍發展的趨勢。資訊科技所影響的層面是全方位的,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等等人類所有的活動。在先進國家中,資訊產業已超過百分之五十。 在最近五年來,世界的經濟成長百分之二十來自電信業。在二十世紀,資訊科技將是最重要的資源和權力。就當前資訊科技發展與國家政治的關係而言,相關研究大 都集中在資訊科技對於民主政治的影響、國家資訊科技政策方向、電子化政府的建構,以及資訊科技在政治學研究的應用等面向。然而,資訊科技所影響的範圍是全 球性的,深入到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區域,因此也會對國際社會造成相當程度的衝擊,進而觸動國際政治發展的新趨勢。



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於國際社會的可能影響,以及在此影響下國際政治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下:



第一,以資訊科技的掌握與運用為主軸的國家競爭格局已然形成



世 界經濟趨勢大師梭羅(Lester C. Thurow)曾經分析工業革命以來近兩百年的歷史。他認為在兩百年前的十八、十九世紀之交,第一次工業革命終結長達數千年以農業創造財富的歷史,蒸汽機 與紡織機的發明與運用奠定英國的經濟霸權地位。一百年後,十九世紀邁入二十世紀之際,電氣化時代來臨,世界發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及美國在二十世紀初 成為世界經濟龍頭,英國社會無法與時俱進,在科技研發經費運用及高等教育人力資源均不如德、美兩國,終於在經濟競爭中敗下陣來。如今,全世界正在經歷第三 次工業革命:微電子、電腦、衛星通信、網際網路、光學纖維等等資訊科技的發展,不僅造成社會生活的變遷,也帶動國家競爭的新形勢。一九九四年個人電腦的產 量達五000萬台,首次超過汽車的三五00萬輛。同一年,美國政府宣布建立「全球資訊高速公路」。



從一九九0年代開 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其本質就是以資訊科技為基礎,開創出使用新技術的新產業,因此,這是一個以人工智慧產業取勝的時代,所以又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資訊知識發展與科技運用,成為經濟發展成功的關鍵,只有科技出現重大突破並開發出具有市場性的新產品,或者是舊產品的生產方法出現革 命性的技術突破,才可能大幅提高生產力,進而提昇產業競爭力。



在知識經濟時代中,資訊技術是科技發展的基礎,攸關國 與國、企業與企業,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財富重分配。同時,國家的資訊科技實力更是影響其全球競爭力的重要關鍵。競爭力大師波特(Michael E. Porter)認為,在當前全球競爭的形勢中,運用資訊技術,創造新競爭優勢,是提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策略;同時,增強科技實力,是各國政府提昇國家競爭 力的主要工作。而全球競爭力年報執筆人蓋樂利(Stephane Garelli)也曾經表示,即使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排名再高,如果不隨時發展最新科技,將可能立刻被後來居上的國家所取代。



資 訊科技發展的特點是「多、快、好、省」。就「多」而言,一九九八年上網人數已超過一億人,預估二00五年將達十億人。就「快」而言,科技資訊每七至八年便 成長一倍,其中電腦為十八個月,網路為一00天。就「好」而言,一九四六年電腦剛問世時,其運轉速度每秒為五000次,今日已超過一000億次,刻正朝向 一兆次的目標發展中。就「省」而言,今日電腦的價格已不及一九七0年的百分之一,一九三0年代從紐約打到倫敦的長途電話要花費二五0元美金,如今則只需要 幾角錢。



因此,世界先進國家均在積極強化國家資訊通信基礎建設,增加資訊科技研發經費,大力培育資訊科技人才,以厚 植國家科技實力;而各國政府所推動的「電子化政府」、「網路化都會」以及「電子商務系統」等措施,也都是為了維繫長期的國家競爭優勢,以因應全球競爭壓 力。由此可見,資訊科技的發展,已經改變經濟產業的趨勢,以及世界各國的競爭形勢。



第二,全球公民社會發展,非政府組織(NGO)影響力擴大,有助多邊主義的發展



資 訊科技的發展原本即是全球化的本質之一。在電腦網路和電信傳輸技術所建構而成的資訊生態中,資本、技術、符號都被資訊化而可以快速流動與傳遞。因此,資訊 和通訊傳輸科技的發展,縮小了社會、經濟、政治和地理的距離,促成了世界相互依存的形勢。特別是網路和寬頻科技的綜合多媒體功能,具有高度互動性和立即性 的特質,加速了跨國溝通、網絡社會關係和參與式政治的發展,從而進一步促成公民社會全球化的發展。因為在資訊生態中,透過相互聯結的電子網絡,衝破了國家 地理界限,把許多的事物和人的生活實踐層面捲入資訊生態中。在此資訊生態中,政府已經無法壟斷有關資訊的收集與獨占權力,而個人或團體,獲得和利用資訊的 能力大為提昇,相對地也使得非政府組織的人員可以有效結合,其數量也快速增加。



因此在全球化趨勢下,資訊科技的發展 與運用,使得跨越國界限制的非政府組織紛紛成立,並成為全球公民社會中的重要環節,同時也被認為是可能促動國際政治朝向民主化發展,使國家主權受到合理限 制,形塑跨國多邊參與式政治過程的主要機制和力量。相對的,政府的傳統權力已經受到侵蝕,包括企業、非政府組織在內的公民社會的權力相對增加,而國家或政 府不能再繼續以國家中心為基礎,去排斥和公民社會的權力分享,因為,資訊生態的流動性,迫使政府必須結合非政府組織或力量,始能解決許多跨國界的問題。



因此,由資訊和電信傳輸技術所建構而成的資訊生態,不但可以擴大全球公民社會的民主空間,而且可以使國際關係朝民主化的 方向發展,在國際社會中創造公共領域,擴大公眾參與的管道,營造一種跨國多邊的參與情境。在這種情境中,非政府組織所關切的特定事件或議題很容易成為全球 公共領域討論的對象,如氣候、環保、人口、生態保護,甚至地雷之禁止。而由於前述非政府組織運用資訊生態能力的提升,使非政府組織有可能主導議題的討論和 解決的走向,甚至形成跨國聯合的力量,建立足以與特定國家進行協商交涉,將國際關係導向擴大的多邊主義的方向發展。總之,資訊科技發展促進非政府組織的蓬 勃發展,使得全球性或跨國性的由下至上的人民或公民社會力量得以展現。



第三,以城市或經濟區為發展核心的區域主義崛起,衝擊國家認同和民族國家的界限



在 各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通常對城市或經濟區投入較多的資訊和通信基礎建護資源,使得城市和經濟區相較於其他地方,享有資訊科技和通訊設施上的競爭優勢。城 市通過資訊和傳輸科技,透過網絡系統,可以掌握全球的資本、財貨和資訊。國家或政府想要進入全球資本財貨和資訊流中,就必須進入這個以城市為單位的網絡, 否則就很容易被邊緣化。這並不意味國家或政府將完全被取代,城市和區域主義將可能成為國家/政府的夥伴關係,也可能成為對立力量。



這 使得國際政治相對於過去以國家為中心相互聯合的大區域主義,已經逐漸出現小區域主義的發展趨勢,這種小區域主義以國家內部的城市或經濟區為主體,通過與其 他國家內部的城市或經濟區之間所形成技術經濟網絡相互聯結。這種區域主義的形成不是政府主導形成的,而是資訊技術、交通運輸以及全球財貨和服務市場所促成 的。這些能夠互相連結的跨國的城市和經濟區,通常都是帶動經濟成長的火車頭,他們可以吸收資本帶來繁榮,享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這種小區域主義是一種新形 式的同盟關係,呈現以城市為多元中心的網絡組合。未來,也許城市(而不是國家)將成為大多數人尋求認同的對象和基礎,如此必將衝擊民族和國家的界限。



英 國著名的社會科學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曾經指出:「全球化正在影響各國的地位和能力,國家的疆界與過去相比,正不斷地變得模糊」。在資訊科技和全球化趨勢的交互影響下,非政府 組織和跨國企業影響政府國內決策甚至是對外政策將愈來愈大。過去以民族國家為範圍的經濟與貿易投資活動,將逐漸被跨國性的組織所取代。經濟全球化破壞了民 族國家的一個重要支柱—民族市場。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跨國公司是以城市為戰略基地。由於「全球文化」,不同於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所以民族觀念的淡 薄及國家權力的減弱將不可避免。就競賽規則而言,民族國家已不再居於完全支配的地位。由於全球化的目標是使世界逐漸演變成一個單一的運作單位(尤其在經濟 問題),「全球治理」的概念也將日亦受到重視。



第四,傳統戰爭型態正在改變,國際資訊戰可能發生,國家資訊安全管制日益重要



八 0年代初期,美國社會預測學家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所著的《第三波》(The Third Wave)一書,描繪了人類社會文明正由工業社人走向資訊社會,並提出了資訊社會完全不同於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九九三年托勒夫又 出版《新戰爭論》(War and Anti-War: Survival at the Dawn of the 21th Century )一書,開始將資訊科技的視野,由社會移向軍事領域。他所要傳達的觀點是,資訊科技的發展,不僅造成社會變遷、影響國家競爭力,也帶動新的戰爭型態出現, 國際之間極有可能發生「資訊戰」,因此國家資訊安全管理也變成一個重要的課題。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人類的戰爭行為與 社會型態的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傳統農業社會,進步到工業社會,再到目前的資訊社會,各國莫不以創新的技術,來改變傳統戰爭的進行方式。而資訊科技 對戰爭型態帶來的革命性影響,包括軍事管理、指揮、聯繫系統與國家情報網的建立、衛星與雷達系統之運用、武器導航與攻擊鎖定能力之提昇,以及運用電腦病毒 癱瘓軍事、金融、電力、電信與交通體系,從而破壞社會運作與市場秩序的「資訊戰」,都是基於高科技的資訊技術與武器發展所呈現的新型態戰爭方式與軍事軍務 的改革。



面對這種以資訊科技為主宰的新式戰爭型態的轉變,以美國為首的世界軍事強國正積極推動與倡導「軍事革 命」(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RMA),其中「資訊戰」(中國大陸稱之為「信息戰」)即為這一波軍事革命的最主要特質之一。為因應未來的新戰爭型態,各國一方面必須追求強大的資訊戰 力,以資訊化與科技化為基礎,進行軍事體系的革新,發展新型武器裝備,並調整研擬新的軍事戰略與戰術,一方面又必須防範其他國家、機構甚至個人駭客所發動 的資訊戰,以避免軍事、金融等系統被破壞,或遭入侵而竊取機密,以致危害國家社會秩序與國防安全。今日美國的軍事革命為「全維作戰」(全領域),即沒有任 何領域不能為戰爭所用,也沒有任何領域不具備戰爭的條件。在全球化時代的戰爭觀中,美國政府要求的是空軍的「全球參與」、海軍的「由海向陸」及陸軍的「全 面優勢」。



無論如何,在此新世紀的國際環境中,各國對於資訊技術的掌握與運用能力,將決定其軍事力量的強弱,以及國 家安全的維護能力,同時也可能改變國際政治的權力關係,影響當前區域均勢的穩定。早在一九八五年美國的時代週刊(Times)就已斷言,今後誰掌握新科 技,誰就能取得世界霸權的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