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Web services是服務導向架構 (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的血肉;而正確的設計觀念和周詳的導入規劃則是SOA 的靈魂。如果只是趕時髦、為Web services而Web services,無法掌握導入的精髓,那麼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具行屍走肉罷了,更別說能夠為整體IT帶來多大的助益(搞不好會適得其反)。
上次談到科技發展的兩個曲線–炒作曲線和導入曲線。這次我想從其他的層面來看Web services觀念的起源、發展所處的階段,以及技術上所覆蓋的層面。
1994 年網頁瀏覽器的出現,迅速地讓World-Wide Web在短短的幾年間,首度達到前所未有,一個真正橫跨全世界的超級資訊庫,所有的文件都遵照相同的格式提供出來,並相互串聯。
如 果我們從技術的角度探究Web之所以能成功,會發現遵循開放標準所帶來的鬆散藕合(loose coupling)是最重要的關鍵。怎麼說?站在一個使用者的立場,我只要有一個瀏覽器,不管是用什麼平台--PC、Unix、Mac,甚至是PDA,我 都可以看遍全世界的網站。或許我明天會挖掘出幾個之前從來沒去過、令人興奮的新網站。
最棒的是,我的電腦和瀏覽器事先不用和那些新的網站先進行設定,只要想連結到哪個網站去就隨時可以去。更神奇的是,瀏覽器(資訊消費者)和網站(資訊生產/服務提供者)雙方不會因為各自不定期,或者是定期的升級、改版動作而影響彼此的連結與資訊的擷取。
這 就像燈泡、電池一樣,可自由選擇不同廠牌,來搭配不同的檯燈和手電筒。而Web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大家--也就是各廠牌的瀏覽器和網頁伺服器--基本 上都遵循HTML、JPG,HTTP 這些開放格式和標準。但如果用到某瀏覽器或伺服器專屬的功能時,開放性和選擇性就會受到扼殺。
隨著 網站的迅速普及,除了用網頁來提供內容和資訊外,很快的,網站也變成了資料庫查詢、線上交易等各形各色的服務提供者。網站伺服器 (Web server) 同時也開始被賦予要執行應用程式的任務。當這些任務變得愈來愈重要、艱鉅且專業時,應用伺服器 (application server) 便應運而生,時至今日,發展已趨於成熟。
我們可以把這一波的網路革命--使用者藉由瀏覽器作為窗口,享受到網站所提供的各項應用服--稱做是Web 1.0的時代。而「browser to AP」可說是這個時代不二的運行模式。
幾 年前,網路上的有識之士開始思考:為什麼要那麼僵硬的侷限大家,一定要透過瀏覽器才能來執行網站上的應用、享受所提供各項服務?是不是可以讓資訊服務的消 費者和生產者之間更「鬆散藕合」一點;換句話說,網站上的應用程式在提供各項服務時,是不是可以不要將交易和查詢的結果立即format成HTML網頁的 格式?
因為這樣一來,就等於對資訊的消費端預設了一個立場,變成強迫消費端非得要用瀏覽器來與資訊供應端互動。是不是能有一個更中立的方 式,讓消費端自行決定要如何消化、呈現從服務端所提供的資訊?XML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其目的即在於提供一個對資訊能夠做精準描述的機制,藉以彌補 HTML 太過於表現導向的特質。
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端的應用彈性便大幅增進。生產端應用伺服器所提供出來的資訊「服務」,除了瀏覽器 外,還有包含IM (Instant Messenger) 在內的P2P軟體、Java手機、IA 家電,乃至於其他伺服器上的服務程式。而Office類的文書軟體,也都搖身一變為潛在的資訊消費者。Web 的運行模式,也從之前的 Web 1.0 --「browser to AP」,演化到「AP to AP」的 Web 2.0 時代。而「Web services」這個名詞被選擇用來代表這個新的應用模式。
Web 2.0 對電腦工業來說是一種商業革命,起因於開始把網際網路當成交易平台,並企圖去理解在新的平台上通往成功的規則。
Web 2.0 是一個架構在知識上的環境,人與人之間互動而產生出的內容,經由在服務導向的架構中的程式,在這個環境被發佈,管理和使用。
RSS
RSS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縮寫,是一種用來分發和匯集網頁內容 (例如新聞標題) 的XML格式。您可以在許多網站上發現有
透過RSS使用,產生網頁內容的人可以很容易地產生並散播新聞鏈結、標題和摘要等資料。目前像CNet News.com、BBC、Wall Street Journal等國內外重要網站 都使用 RSS 對更廣泛的讀者派送網頁內容。
RSS閱讀器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網站服務形式,如美國Blogline網站;另一種則需要另行安裝的閱讀器軟體(如RSS reader、Sharp Reader等)。
這兩者最主要的區別是:
在可攜度上 | 在使用性上 |
---|---|
經常外出使用公用或朋友電腦的使用者,可以選擇網站服務形式的閱讀器,這樣無論在哪裡都可以隨時獲取所訂閱的訊息。 | 兩者最大的區別則是通知內容更新的方式。網站服務形式的閱讀器,需要再另外安裝一個通知小軟體,以便能在有內容更新時,第一時間提醒使用者開啟網站>閱讀。而需要安裝的閱讀器軟體,只需要保持開啟(常駐),就會隨時通知更新狀態。 |
RSS在BOLG的應用
具現在許多Blog網站均有提供訂閱RSS Feed功能。使用者可以將朋友或是喜愛的Blog網址直接貼在閱讀器上,就像貼上RSS Feed的網址是一樣的。使用者無須費 心造訪每一個Blog網站,當所訂閱的Blog有更新時,閱讀器就會即時通知。
WIKI
根據 wiki 社群的定義,wiki 是一種提供「共同創作(collaborative)」環境的網站,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網站上的頁面資料。這聽起來挺瘋狂的,萬一有陌生人來 網站上亂搞怎麼辦?別擔心,所有的 wiki 都有「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的概念,你隨時都可以找回之前的正確版本;更何況你可不是單打獨鬥,社群的力量是非常驚人的。就在這種相信人性本善的概念下,整個 wiki 社群迅速地成長茁壯。如果你還是很擔心,更可以幫 wiki 加入權限管理(Access Control)的機制,保證萬無一失。除了版本控制之外,值得一題的是「格式化語法(Formating Rule)」。因為對一般人來說,HTML 語法實在是個惡夢,所以 wiki 創造了一套更簡單的寫作語法,讓大家可以專注在寫作上。
wiki 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根據 FAQ 的說法,wiki-wiki 是夏威夷語裡「快(quick)」的意思。實際上 wiki 也真的是既簡單又快速,你可以看到 wiki 每天都在成長。
wiki 可以怎麼玩?
首 先會想到的當然是共筆系統(例如 FreeBSD 共筆 )、讀書會、專案開發、寫書、翻譯、資料整理(例如網站設計資源)、常見問題整理等等,這些本來就非常適合一群人來做。其次你可以想想怎麼樣來利用版本控 制的功能,例如拿來整理想法(可以時常比對舊版本)、寫作業、記上課筆記等等。甚至有人用 wiki 寫百科全書喔!
BLOG
Blog(中文稱為"部落格")是一種常被更新、便於編寫的日記式個人網站。
Blog的內容可以是輕鬆的個人日誌、隨想雜記或文章發表。
一旦申請此服務後,即可擁有個人專屬的創作站台,
在網路世界裡得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想、心情記事及得到互動。
Blog最大的特色,
就是把整個過程簡化到讓一般使用者都能自行創作自己的網站,
所以不需懂任何html、程式語碼或frontpage、dreamweaver等
需要長時間學習的軟體,
只要會編寫電子郵件,就能輕鬆使用Blog服務來建立自己的風格網站。
一般來說,如果使用者有以下需求,就會需要Blog的服務:
1.想擁有與眾不同的個人網站。
2.想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心情點滴。
3.想在網站上寫日記、散記、發表文章、自由言論、個人評論、心得記實。
4.想讓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與情感,有個可供抒發的出版空間。
5.想記錄人生重大經歷與過程,如:旅遊隨筆、婚禮籌備、懷孕日記、寶寶成長記錄等。
6.不想花費時間編輯網頁及撰寫程式,而想快速架站的使用者
1-1-1 初步定義
新創的字總是逃不了定義這關。既然網路是blog發展的媒介,那麼先看看網路上對blog解釋,讓第一次接觸blog的讀者,心中先有一個譜。
blog 是由 weblog 縮寫而來產生的。Log 是指一般是指電腦在運作時,所產生的紀錄檔。而web-log,單純依照字面上來解釋,稱為「網路紀錄檔」,是不難理解的。本書裡將提到的blog, weblog, 和部落格(中文譯名,稍後解釋來由),都將是互通的。
Russ Lipton給的定義很簡單有力︰「一個weblog只不過是一個按照時間順序整理的網站。weblog所代表的並不是人類溝通交流方式上新發明的概念,最早的日記早在股希臘或其他文明就有了。」(註1)
身 為Blogger.com創辦人之一的Meg Hourihan,在O'Reilly.com 的專欄上寫了一偏頗受好評的「What W're Doing When We Blog」。她說,在各式各樣的blog之間,不管你用的是哪種工具,blog的基本格式,使得blog經驗和單純的建構網頁不同。不管blogger是 青少年還是專業人士,即使內容相差十萬八千里,大多數的blog都會時常更新,每篇內容或多或少帶有blog的基本元素,這在稍後會有解說。(註2)
根 據wikipedia:「Blog通常是指一種可以由特殊網誌程式維護的個人網誌,網上日誌或手札(LiveJournal提供的服務是一種很好且常見的 例子)。這些blog/網誌,儘量的讓沒有太多經驗的使用者能夠很容易的建立自己的blog,修改版面,和發布消息。利用blog,人們能夠抒發自己在日 常生活裡的經驗,發發牢騷,寫寫詩,散文,甚至是邪門歪道的想法,通常也歡迎其他人參予分享。這樣的特性,似乎符合了Tim Berners-Lee (全球資訊網發明者) 最初將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視為大眾協作媒體的想法部分延伸。」
這聽起來,blog不就像是你個人媒體中心一樣嗎? 當然,單單文字定義不能夠完全表達blog所涵蓋的範疇。那麼先了解一下blog是如何在網路上崛起和發展,這將會解釋blog之所以受歡迎的原因。
1-1-2 weblog的歷史
在 科技發達以前,人類很早就懂得針對不同的用途和需求,使用紙筆和相關性質物品作為紀錄的工具。印刷術,電報,廣播,電視,電話,漸漸的成為大眾日常作為息 傳達的媒介。當1990 Tim Berners-Lee在歐洲物理分子實驗室裡,建構第一個WWW (World Wide Web)主機,而超文本(hypertext)的概念,改變人們了以往紀錄和資訊交流模式的認知。1993年,第一代圖像式的網路瀏覽器mosaic誕生 後,純文字的網頁,不再是瀏覽者唯一的選擇。Berners Lee在建構投入網路開發的同時,也利用建構了網頁,為網路發展做下紀錄。這些網頁的特色在於,它們時常更新,紀錄當時的日期,除了將重要的事情作扼要的 敘述。
[圖 1.1.1 Berners-Lee 早先用記錄網路開發的過程 http://www.w3.org/History/19921103-hypertext/WWW/News/9201.html ]
weblog 名詞的由來,是源自Jorn Barger的Robotwisdom.com 網站。 1997年開始,Jorn Barger 會在自己網站的首頁,貼上大約20至30個他認為有趣的連結,並且在每個連結旁邊附上的簡單的介紹,讓點下連結的人,在還沒轉換陣地前,大概知道一下該站 可能的內容。Barger每天更新,一次通常會有5~10個新連結。接著,Barger在首頁上一連串的連結底下,開始針對自己貼出連結所帶來的內容,以 類似日記的方式,抒發個人想法。1997年12月,Barger將這樣形式的紀錄,稱之為weblog。許多拜訪過他網站的人,漸漸地接受這樣的形式的網 頁,除了開始建立自己的weblog之外,也繼續的使用沿著weblog這個名詞。
1-1-3 早期的blog
在 電腦尚未普及,網路蓬勃發展之前,會利用電腦和網路來作為書寫工具的人,大部份從事於電腦相關的工作領域。像是 UserLand Software 的創辦人 Dave Winer (http://davenet.userland.com/ ),早在1994年起就在網路上撰寫有關科技產業的文章。 而1997年4月,他另外成立Scripting News 網站 (http://scripting.com),開始開始發表與軟體產業有關的短文。但是與先前1994到1997年的文章不同的是,這次他短文發表的次 數比較頻繁,文中的語氣比較貼近口語,並且在內容裡附上相關weblog連結。
[圖: 1.1.2 http://www.scripting.com/ ]
1998 年開始,weblog的數目慢慢地開始成長,Peter Merholz (http://peterme.com) 半開玩笑的把weblog發音成「wee-blog」,這樣一來,weblog聽起來成了「we-blog」( 我們blog)。於是,blog 這個簡單好記又好念的縮詞,就這樣沿用下來。通常,寫blog的人,自稱是為blogger。而blog除了是名詞,也可作為動詞,用來表示進行blog 的舉動,所以動詞變形,也能用像是blogs, blogging或是blogged這幾個字。
以網路作為媒 介,blog本身記錄blog發展的過程,2000年9月7日,Rebecca Blood在她的blog上發表了一則「weblog的歷史與展望」( "weblogs: 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 http://www.rebeccablood.net/essays/weblog_history.html),至今仍被公認為最完整地紀錄 blog發展過程的文章之一。
根據該文,在1998年身為Infososift編輯的Jesse James Garrent 在自己的 blog 上,開始收集了一連串的 blog 連結。而後,Garrent將這一長串的連結名單交給了Camworld.com 的 Cameron Barret。 Cameron Barret接棒後,除了書寫自己blog的同時,也繼續把新發現的blog連結,加入原有的名單,而其他的blogger也陸續跟進,把自己常閱讀的 blog 連結放在自己的blog上。1999年,Brigette Eaton 建立了Eaton Web Portal,作為一個收集blog連結的入口及分類目錄,Brigette認定blog的簡單標準,就是「that the site consist of dated entries」。這些早期的blogger,彼此在blog你來我往的討論blog的定義,雖然意見紛紜,但是似乎都無異議的認為,blog上一定得標 明每篇內容的發表日期或時間。
[圖 1.1.3 camworld.com]
早期blog裡的內容,blogger書寫的範圍不外乎是本身生活和工作,之外也常對網路上的新興現象,有趣小道消息,網站甚至時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1-1-4 工具的出現
1998 年起,隨著不斷湧現的網路商機,個人電腦和使用網路的行為日漸普及,各式各樣的網路服務如雨後春筍班冒出來。一開始Yahoo的 GeoCities的免費網頁服務,憑著簡易的步驟和易懂的界面,帶起了一股風潮,不管大人小孩都可以動手建立自己的homepage。在這個同時,網路 上並沒有簡易使用的blog工具。blogger每天在寫blog時,不外乎是將網頁手動修改而後上傳,或著運用自己寫的程式,企圖簡化修改和上傳的流 程。
然而blog真正迅速的在網路上蔓延,是到自1999年7月,Pitas.com提供寫免費網路日記的服務開始。利 用Pitas提供的空間,使用者不再需要重複上傳的動作。透過瀏覽器,只需要在編輯模式裡修改過內容,按下儲存鍵以後,Pitas的程序會自動替使用者產 生網頁。如此簡單的步驟,吸引了大量的申請人數。短短不到一個月,Pyra lab 推出了名為Blogger的blog線上編輯器。Blogger將建立blog的過程簡化到極簡,甚至一個完全不熟悉電腦html語法,或著是FTP上傳 的人,只要跟著步驟,不到幾分鐘就能擁有自己的blog。
[圖 1.1.4 blogger.com]
緊 跟在後,稍早提到的Dave Winer所成立的Userland軟體公司,也推出付費的blog服務。消費者可以試用,滿意以後可以付費使用,將程式安裝於自己的電腦上, 從一開始的Manila、到今日的Radio Userland,提供置放blog的空間,一年的約要美金四十元左右,另外還有專門為企業內部blog的版本。當然還有其他不少提供免費和付費blog 服務的網站,上述只是當中比較成功的例子之一二。
[圖 1.1.5 userland.com]
由 於和建構網頁的所著重的需求不同,最初blog工具的基本目的,就是夠幫助 blogger 免去除了書寫以外不必要的瑣事。除了讓使用者內容專注於內容表達,也希望能夠及時更新和達到最快的效率。而如此方便的免費服務,獲得了網友廣大的迴響,不 但從1999年夏天開始,blog的數目與日倍增,國外的主流媒體,像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 、《WIRED雜誌》等,也紛紛對blog現象做報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然是老掉牙的話,卻也是不爭的事 實。除了上述網站所提供的免費blog服務,也有不少的城市設計師也開始撰寫Blog程式,將程式檔放在網路上與人分享。一開始最受歡迎的是Noah Grey 的 GreyMatter,不過在他宣佈不再改版後,後起的Movable Type以簡潔舒服的界面和完整的功能,成為最受歡迎的blog工具之一。在本書裡,我們將會陸續介紹不同平台,和用途的需求的blog工具。
是一個社群網路及微網誌服務。用戶可以經由SMS、即時通訊、電郵、Twitter網站或Twitter第三方應用發布更新(稱為tweets),輸入最多140字的更新。
Twitter在2006年7月成立於舊金山, 由Obvious公司開發。每個文字更新會顯示於用戶頁,而且每個用戶都可以即時看到這些更新。雖然用戶可設定只將文字更新送到他的朋友,但是預設值是每 個人都可以看到。用戶可透過Twitter網站、即時通訊、SMS、RSS、電郵或Twitter用戶端軟體獲得文字更新。目前手機SMS更新服務,暫時 只有在美國、加拿大及英國可獲得免費服務。
Twitter被Alexa網頁流量統計評定為最受歡迎的50個網路應用之一。雖然Twitter公司不公開活躍使用者的數量,並且每天使用Twitter的使用者數也在發生變化,但是2009年2月的Compete.com的部落格文章根據他們的統計結果-600萬的月獨立存取者和每月5500萬的點選率將Twitter列為了排名第三的常用社群網路。在2009年3月,一篇來自AC尼爾森的報告將Twitter評為在2009年2月份發展最迅速的會員交流(Member Communities)站點。Twitter以1382%的百分數穩步發展,而Zimbio僅僅是240%的發展速度,緊隨其後的是以每月228%的速度發展的Facebook。但是Twitter的使用者中只有40%留了下來。
Reader
Adobe Reader是一種可以開啟.PDF檔的文件
PDF檔就類似woed檔,
簡 單的來說 Adobe Reader 是一個用來瀏覽的軟體,可以免費下載用來瀏覽、列印、搜尋PDF檔案 (最下面有附PDF檔案格式的說明),瀏覽方式像是power point的投影片,但提供了放大縮小的功能是power point沒有的,如果網路上下載到的PDF檔 (一般如產品型錄、DM、說明書、電子書) 有加密,則無法在瀏覽的時候複製檔案內的文字和圖片,這是PDF保護著作權的特點之一。
官方網站所提供的Adobe Reader特點:
使用 Adobe Acrobat 軟體建立 PDF 檔案的作者,可以製作能啟用 Adobe Reader 中特殊功能的智慧型文件,以提供更全面性的註解功能給電子郵件式文件審閱者。
除此以外,已購買 Adobe LiveCycle™ Reader Extensions 的文件作者可以啟動 Adobe Reader 的特殊功能,讓收件者審閱並加上註釋,數位簽署文件,以及在本機儲存已填好的表格。
下面的連結有更詳細的資訊
http://www.chinese-t.adobe.com/products/acrobat/readermain.html
所 謂PDF檔案是Adobe公司設計的跨平台檔案格式,已成為全球通用的規格,廣受代表性公司組織的使用,提供安全可靠的電子文件發送和交換。 許多公家機關和企業都已採用 Adobe PDF 來簡化文件管理、提升生產力以及降低對紙張的依賴。 今天,Adobe PDF 已經成為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提出藥品電子核准申請,也是在美國聯邦法庭提出電子式訴訟的標準安全格式, 更是報紙和雜誌廣告業的標準格式。
Which service you prefered? (Jack)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