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螢幕
液晶電視 VS 電漿電視
液晶電視 電漿電視
發光原理 背燈管發光 自發光
(缺1.無法達到全黑)
(缺2.反應速度上遠遠不及放電發光的電漿電視)
發展方向 15~40吋(*1) 32吋~63吋
耗電量 48~170W 350W
(相近尺寸的機種相比,液晶電視大約只有電漿電視的40%的耗電量,
同時也讓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散發出較低的熱量)
使用壽命 約6萬小時(20年) 約3萬小時(10年)
(有壞點問題) (約2~3萬小時亮度就會降到原來的一半左右)
維修及體積 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的厚度大約是縮減了40%,重量則是大約縮減了25%
輻射劑量 零輻射 低輻射
(*1)
目 前數位電視市場在三○吋以下是液晶電視的天下,而在四○吋以上則是電漿電視稱霸。 不過,隨著面板技術的日新月異,在第五代廠產能陸續開出之後,液晶電視將有能力造出三○吋以上的大尺寸的數位電視。郭振隆強調,在技術上,即便是四○吋以 上的大尺寸面板,液晶電視都有足夠的技術可以達到。
電漿電視的訊號,會因為使用年限而產生衰退的現象,使色彩的飽和度逐年流失, 而且在修復上所費不貲;不過液晶電視在這方面相對地佔了不少優勢,因為液晶電視若產生訊號衰退的現象,可以藉由更換螢幕燈管的方式延長面板壽命,而更換燈 管後的液晶電視,其成色表現與新品差異不大,而且在費用上也便宜許多,據推算,以三十吋的LCD TV為例,共有十六支燈管,全部更換的費用可能不到萬元
※ 液晶電視與電腦用液晶螢幕的差異
液晶電視要淘汰的是傳統映像管電視,在顏色飽和度、反應速度、對比、銳利 度等高畫質的要求,都比電腦用液晶螢幕來得高。為了要符合消費者對畫質的要求,所以液晶電視在液晶面板的使用必須使用高標準的液晶面板,而與一般用於電腦 的面板不同。面板的不同主要在亮度、視角、反應速度與對比度上。
在高畫質影像的取得上,在迴路設計上,液晶電視運用傳統利用於映像管電視上的Y/C分離迴路,以增加影像景深的銳利度。所以液晶電視絕對不同於電腦用液晶螢幕。
液晶電視 電腦用液晶螢幕
亮度 500cd/m2 250cd/m2
視角 160度 120度
反應速度 16ms 25ms
對比度 500:1 250:1
Y/C分離迴路 有 無
色彩飽和度 高 低
顯像方式完全不同
液晶電視的顯像原理是透過背面的背光模組進行發光,再由電晶體控制每個像素液晶分子的透光程度.
電漿電視的平均使用年限較液晶電視短,約20000至30000小時,之後亮度就會降到原來的一半左右,如果以每天觀看電視8個小時計算,約是7-10年
二者的優缺點比較:
耗電量液晶電視勝出
電漿電視的耗電量要比液晶電視還大,一般來說相近尺寸的機種相比,液晶電視大約只有電漿電視的40%的耗電量,同時也讓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散發出較低的
熱量體積與重量液晶電視勝出.
液晶電視可以做得比同尺寸的電漿電視更輕,更薄,而且差距還蠻大的,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的厚度大約是縮減了40%,重量則是大約縮減了25%,更適合於裝潢空間的掛壁使用.
使用壽命為液晶電視勝出
目 前電漿電視受限於螢光體的材料,使用壽命大約是20000-30000小時,[屆時畫面亮度會衰減約剩一半],而液晶面板本身壽命大約是 50000-60000小時,因此挑剔的用家只要每20000小時左右更換一次液晶電視的背光模組,又可以繼續使用,電漿電視則是使用約 20000-30000小時[每天平均觀看8個小時,大約是7-10年之後],就必須汰舊換新了.
畫質表現為電漿電視勝出
就 畫質而言,設計製作品質良好的液晶電視與液晶電視不見得有很大的差別,但先天性能上液晶電視有兩項缺陷.其一是液晶電視畫面很難做到全黑[因為液晶面板不 能完全遮蔽背光],其二是必須靠旋轉液晶分子角度來改變畫面明暗度的液晶電視,在反應速度上遠遠不及放電發光的電漿電視,因此在呈現快速移動影像時,液晶 多少有殘影現象出現.
硬碟
有哪些牌子比較好的隨身硬碟?!
既然要買應的話我建議買保固比較長的品牌比較好,目前2.5吋的
硬碟HITACH、WD、TOSHIBA、SEAGATE都有三年的保固比較沒
問題,重點是你的外接盒的保固
建議買華碩 三年保、創見 兩年保、WYVO這是FUJISTSHU的 三年保 價格大概都2500左右
硬碟的用途:儲存資料用
硬碟如何組成的:內部碟片當作儲存媒介,以讀取頭來存取資料,內有馬達驅動碟片,讀取頭則由磁圈驅動。
記憶卡
常見的品牌有
Apacer(宇贍)、LEXAR、RiDATA(錸德)、Sandisk、Transcend(創見),都受到DSLR或消費機玩家的信賴,是很值得選 購的廠牌。而且這些廠牌,在你的記憶卡發生問題時,原廠可以提供資料救援,甚至部份廠牌原廠網站都有提供資料救援工具.記憶卡只要常用就一定會碰上故障, 服務好壞差異很大. 一般來說終身保固的一線大廠品質不但穩定, 相容性也 高. 功能:用來暫存資料用的,也就是把正在處理的資料,寫入裡面處理,當處理完關閉程式之後
在存入硬碟當中,就像WORD關閉之後他會提醒你要存檔一樣,因為在操作WORD時是暫存在暫存記憶體中處理,當關閉之後就必須存檔不然資料會不見,至於記憶體的大小,也不是說越大就是愈好,事實上理想的大小是要看個人的需求,基本上越大當然越貴.
隨身碟
試想在10年前如何在兩棟建築物間傳輸資料?這多半會讓人一個頭兩個大,當年會用的就是用三吋半磁碟片,那個年代光碟燒錄器還沒有廣泛普及使 用,Iomega的ZIP磁碟機也是一個選擇,可惜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而且需要透過較慢的並列埠(parallel port)或較昂貴的SCSI接線,串流磁帶機(Streaming tape drives)還需要備份軟體的支援,這些儲存裝置都不是很實際,不然,只好戴著硬碟機到處跑,這就更不好用了。
隨著普通光碟與DVD光碟單價一路下滑,使得可以讀寫的光碟儲存媒體變成三吋半磁碟片的非正式繼承者,這種同時兼顧實體資料傳遞與備份的媒體,與往常一樣,閃閃發亮的紀錄資料表面非常脆弱,一道括痕或一小粒灰塵就可以讓一個重要的位元毀損。
今天,我們終於有了一個新的選擇,一個小巧、好用而且儲存容量愈來愈大的快閃記憶卡,隨著大多數電腦開始支援USB介面,這種稱為隨身碟或拇指碟的 裝置變得非常有價值,今天的隨身碟容量竄昇到4GB以上,8GB的版本也即將上市,而且保證源源不斷,更大的裝置會在未來幾年中誕生,但是實際體積可以小 到只有一個打火機的大小。
這些隨身碟通常支援USB 1.1或USB 2.0介面,在一些個案中,並不一定要使用快速的USB 2.0介面,雖然USB 2.0規格支援的資料傳輸率略高於30MB/sec,但是新一代的記憶體晶片還是無法跟的上這個速度,另一方面,使用USB 1.1規格的隨身碟,雖然最多只有1MB/sec傳輸速度,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是會慢一點,但還是好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