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作業二

CPU



這個互動式 CPU 比較表提供了超微 (AMD) 與英特爾 (Intel) 處理器之間的真實效能比較。比較表可方便積極的使用者、決策者與經銷商,以 40 多項基準測試準則,比較出你最偏好的產品。此外,價格/性能指數可讓你以固定預算,享受到最佳效能。本比較表每天以 TG Stores 的最新產品定價更新。比較表具有數項獨特特色: - 選擇你想要的基準測試。- 選取兩款處理器型號,處理器會在查詢結果頁面上突顯標示 (highlighted)。- 請查看頁面底部的選取型號之間的絕對與相對效能差異。- 按一下圖表中的任何長條,可以顯示測試組態。






主機板的種類

1、主機板必須配合所選定的CPU 及晶片組:不同的CPU 其插槽購照不一樣,
例如Intel 公司的Pentium 4 或Celeron 所採用的LGA775 Socket 表示有775 個
插孔(Socket)的方形插槽,所選購主機板的CPU 插槽也就必須是該規格者。另
外Slot 則為長條型插槽。

2、整合型主機板(All-in-one):指主機板除了有原來的功能外,還將音效卡、網路
卡或顯示卡的功能整合至主機板,如此可以節省額外的花費,但是功能也可
能有限。

三、主機板上的元件

1、CPU 插槽(Processor socket):一部電腦的CPU 就是插在這個地方,這種插座
叫做零插力插座(Zero Insert Force,ZIF socket)你可以發現到在插座旁邊有
一根扳桿,當你把扳桿拉起來時就可以輕鬆的拆裝CPU,壓下扳桿時就是將
CPU 固定起來。這種插座又因為CPU 的不同而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

2、晶片組(Chipset):就是利用積體電路技術將複雜化的控制電路模組化,製成一
顆IC 元件,就功能來說區分有南橋晶片(North Bridge)和北橋晶片(South Bridge)。
北橋晶片:位於主機板的上方,是負責高速裝置,如:CPU、記憶體及AGP
顯示卡的管理與控制;南橋晶片:位於主機板的下方,負責低速裝置,如:
PCI、IDE、音效卡及網路卡的管理與控制。新的晶片組已經將南北晶片合成
單一晶片組。

3、BIOS ROM:基本輸入輸出系統(Basic Input-Output System),是集成在主板上的
一個ROM 芯片,其中保存有微機系統最重要的基本輸入/輸出程序、系統信
息設置、開機上電自檢程序和系統啟動自舉程序;而BIOS 被儲存在關機時
資料不會消失的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內,稱之為BIOS ROM。

4、主記憶體插槽:用以安裝動態記憶體()模組,目前常用的主記憶體是,有240Pins

接腳。
5、各式擴充槽:位於主機板內部的擴充槽如下頁圖(二):
(1)ISA:工業標準架構(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屬於1980 年代的第一代輸
出入架構,只有16bits 的資料寬度及最高8MHz 的工作頻率,目前已經被淘汰。
(2)PCI:週邊元件連接介面(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自1990 年代
沿用至今的第二代輸出入架構(含AGP、PCI-x 與HL 等),為Intel 所制定,其
資料寬度32bits,頻率為33MHz 單功頻寬為133.3MB/s,用於插放音效卡、網
路卡、數據卡。

(3)PCI Express:簡稱PCIe 或稱PCI-Ex,是PCI 電腦匯流排的一種,它沿用了
現有的PCI 編程概念及通訊標準,但建基於更快的串列通信系統。英特爾
是該介面的主要支持者。PCIe 僅應用於內部互連。由於PCIe 是基於現有的
PCI 系統,只需修改物理層而無須修改軟體就可將現有PCI 系統轉換為
PCIe。PCIe 擁有更快的速率,以取代幾乎全部現有的內部匯流排(包括AGP
和PCI)。

(4)AGP:加強型圖形介面槽(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主要用於插放3D 影像顯
示卡,Intel 所制定,有108 支接腳,逐漸被PCIe x16 所取代。

(5)IDE:是硬碟及光碟的驅動技術規格,有並列式ATA 及串列式ATA。

華碩PSAD2P Premium LGA775 主機板
華碩 P5G41-M
華碩 P5G41T-M
華碩 P5G43T-M PRO
華碩 P5P800 主機板-功能強大、價格實在

技嘉GA-K8NSNXP-939 Socket 939 主機板
技嘉 EG41MF-US2H
技嘉GA-EG41MFT-US2H
技嘉 GA-M55plus-S3G 主機板-市場價位大約2700~3000

技嘉 GA-M57SLI-S4 主機板-市場價位大約3500~3900

青雲K8X800 Pro II Socket 754 主機板

友通LanParty Pro875B Socket 478 主機板


顯示卡

1. ATi 會把 X700 GPU 矽晶片體質比較好, 低電壓低時脈就可以啟動的 , 拿來當作 Mobility 版給 NB 用. (比較省電 NB 電池才不會被顯示卡消耗)

2. 除了時脈和電壓比較低之外 , NB 版 GPU 效能不輸給 PC 版.

3. 6600GT 效能約介於 X700 Pro 到 X700 XT 之間.

X700 的影像比較銳利, 顏色比較飽滿鮮豔 ... 如果電腦的晶片組是 nVidia 的 , 就選 6600GT, 相容性會比較好.

RAM

RAM儲存原理和製程比 較                                                                                                                    記憶體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電腦組件,自最早的4004和8008中央處理器依序(CPU)誕生後,硬碟或者磁碟速度就一直跟不上CPU的處理速度,等硬碟存 取完一筆資料後,CPU老早閒置N奈秒了!這時間足以讓CPU再處理上百筆資料,對於高效能的CPU而言這樣是很沒有效率的,因此記憶體(D-RAM)和 Cache(S-RAM)的誕生就是為了發揮CPU爆發性的效能,於閒置狀態下,硬碟先將資料備份到D-RAM的每一個Page中,再於指令下達後,讓 CPU透過S-RAM快速獲得資料!


D-RAM儲存構造大同小異,每一個CELL的構造如下圖!位元線串聯N-MOS電晶體再串聯電容,電晶體的閘極則接到語線~

當寫入0以及1的時候,語線電位增加(起閘電壓),而閘極會帶正電迫使帶負電的電晶體N通道開啟,電子流就會隨五價元素的載子從位元線經N通道往電容充 電!此時再將語線電位降低(閉閘電壓),則電容即可儲存電荷!當存入資料為1時,電容內充滿負電荷,當存入資料為0,則電容內不帶電...若讀取0或者1 時,語線電位增加,使閘極產生正電荷(電洞)

起閘,此時電容內的電荷會經由N通道回流至位元線,而位元線則切換至位元放大器,感測資料是0(半壓)或者是1(全壓)!

隨著D-RAM的製程提升,每一位元的成本便不斷下降!但又因為電晶體和電容都縮小,致使電容值也跟著下降,且增加了漏電和電子穿遂的狀況,因此D-RAM也必須不斷的Refresh回填電容值!

也很可能因為漏電,導致電位錯誤進而影響資料的正確性!因應電容值不易儲存的做法,就是將電容面積加大...但將電容加大時也同時會增加每個CELL的面積,反而增加製造成本。

目前有兩種慣用的製程解決電容容積不夠的問題,一為堆疊電容,一則為深溝電容。好比將平面的電路發展為3D,增加容積~也可以當作是在寸土寸金的地段蓋房子,必定是想辦法增加容積率~不管增加樓層數,或者地下室層數。兩者都是兼顧成本和效能的解決辦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