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未來
我想我的規劃就也是朝向幼教人員的發展
保母或是幼稚園老師的選擇
我現在是還沒有很清楚的抉擇
但是我會在這四年先考師資培育的人員資格證照
然後再去考保母的專業執照
這樣以後不管我想從是哪方面的工作
我相信我都可以升任的
加油
資訊與科技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作業七
1.阻斷服務攻擊
亦稱為洪水攻擊,通常簡稱為DDoS或DoS,即英語「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的縮寫。顧名思義,即是利用網絡上已被攻陷的電腦作為「喪屍」,向某一特定的目標電腦發動密集式的「拒絕服務」要求,藉以把目標電腦的網 絡資源及系統資源耗盡,使之無法向真正正常請求的用戶提供服務。駭客通過將一個個「喪屍」或者稱為「肉雞」組成喪屍網絡(即Botnet),就可以發動大 規模DDoS或SYN洪水網絡攻擊,或者將「喪屍」們組到一起進行帶有利益的刷網站流量、Email垃圾郵件群發,癱瘓預定目標受雇攻擊競爭對手等商業活 動。
攻擊方式
DDoS攻擊通過大量合法的請求佔用大量網絡資源,以達到癱瘓網絡的目的。 這種攻擊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2.網路釣魚
「Phishing」(網路釣魚)是利用偽造電子郵件與網站作為誘餌,愚弄使用者洩漏如銀行帳戶密碼、信用卡號碼等個人機密資料。利用知名品牌所建立的信賴感,幾可亂真的偽造網站與郵件也讓此類詐騙行為成功機率達5%。
3. 殭屍病毒
殭屍網路(Zombie Network ),又稱BotNet,俗稱「機器人網路」(Robot Network ),病毒通常會隨著e-mail、即時通訊軟體(例如,MSN或IRC:Internet relay chat)或電腦系統漏洞,侵入電腦,再藏身於任何一個程式裡。
BotNet的特性就是,統一發布或執行命令。例如,公司的伺服器管200台電腦,把伺服器關掉,BotNet找不到命令,就無法運作,無法對外發動攻擊。但前提是,要先找到它。
BotNet病毒與木馬程式的使用方式相仿,但木馬只會攻擊特定目標, 較不會藉由被植入木馬的電腦主機,再去攻擊其他電腦。反觀BotNet不但會攻擊其他電腦,而且它具有「蟲」的特性,會慢慢在網路空間中「爬行」,一遇到 有漏洞的電腦主機,就自行展開攻擊。紐約電腦安全公司MessageLabs的年度報告指出,現在有超過80%垃圾郵件來自殭屍網路。
4.瀏覽器遭綁架
首頁遭更動,但於登錄編輯程式中卻無法利用手動方式將瀏覽器首頁更改回原來所設置的首頁時,請依序如下施作:
(1)手動修改註冊表法:開始功能表->執行->輸入regedit->確定,打開註冊表編輯工具,按如下順序依次打 開: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分支,新建 “ControlPanel”主鍵,然後在此主鍵下新建鍵值名為“HomePage”的DWORD值,值為“00000000”,按F5鍵刷新生效。
(2)開始功能表->執行->輸入regedit->確定,打開註冊表編輯工具,按如下順序依次打 開:HKEY_LOCAL_USER\Software\Microsoft\Internet Explorer\Main分支,找到StartPage鍵值名(用來設置默認首頁),在右視窗點擊右鍵進行修改即可。按F5鍵生效。
5.木馬程式
所謂的木馬程式, 就是用蒙混的方式讓受害者無意間加以執行的程式 (通常是有不良意圖的)。
例如有人寄一封 email 給你, 附件有個執行檔叫做 readme.txt.exe, 早期 outlook 熱心過頭, 會把副檔名隱藏, windows 的執行檔又可以附帶自訂的 icon, 如果這個 readme.txt.exe 附帶的是純文字檔的 icon, 受害者很可能會誤以為是無害的純文字檔, 就給他 double-click 下去 ... 這種程式就叫做木馬程式
Spy Sweeper - 可線上更新間諜程式定義資料的間諜/廣告程式移除工具 :
1) Spy Sweeper 具有自動偵測功能,可以移除所有一般形式的間諜程式,包含特洛伊木馬、系統監視、鍵盤紀錄及廣告軟體;
2) 將隱私權還給您 - 預防間諜程式紀錄您的一舉一動;
3) 保護您的身份資料安全,預防信用卡資料被竊;
4) 嚇阻不道德的市場商人、詐騙高手、私家偵探的追蹤 - 偵測及移除已存在於電腦中的間諜程式;
5) 預防危險的木馬程式對您的個人電腦展開復仇式的攻擊;
6) 掌控您的電腦 - 紀錄檔及詳細的間諜程式定義,給您必要的知識來判斷是否該執行某個程式。
另外有些是用網頁的方式, 有些發垃圾郵件的, 會在網頁中用 onLoad() 去執行一小段 JavaScript, 例如確認這個 email 是有人收的, 這樣受害者只要開過這個網頁一次, 就會源源不絕的收到更多的垃圾郵件, 這也算是一種木馬程式。
木馬一詞出自著名的特洛伊戰爭, 特洛伊人因為好奇, 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把裝滿希臘士兵的大木馬當成戰利品拖進城中, 讓希臘人輕易地突破特洛伊堅固的城牆, 攻陷特洛伊城。木馬程式就是駭客從特洛伊戰爭所獲得的靈感, 用來入侵受害者電腦的一種手法。
木馬是屬於惡意軟體,一般的防毒軟體不一定能解決,所以要靠專門的程式來防衛
6.數位版權管理:
數位版權管理技術(DRM ;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為一種數位資料的保護管理機制,其提供影像(JPEG)、音訊(MP3)和視訊(MPEG-2)的內容保護,包含浮水印的嵌入和對 數位內容的加密,前者可以將數位內容版權的Logo及資訊嵌入影像中,以保障數位內容使用的版權歸屬;後者則可以保護數位內容不被第三者非法存取,避免不 必要的數位資產損失。
DRM技術特色包括:
1.以網頁瀏覽器即可閱讀數位內容。
2.提供 PKI 架構下的登入授權機制。
3.針對視訊、音訊及影像提供浮水印及加密。
4.提供便利的小額付款作為版權交易工具 。
字典攻擊法,使用於密碼破解程序,也就是駭客會準備一些常用的字集,先猜這些密碼,而大幅縮短破解密碼的時間。
所謂「字典式」攻擊,就是垃圾發送者業者挑選一些常見的英文名字,重新組合,再將組合過後的英文名字當作收件者,全部一起寄出,以軟體自動隨機產生收信者電子信箱的方式發送電子郵件。
『字典攻擊法』是將字典裡面所查的到的任何單字或片語都輸入的程式中,然後使用該程式一個一個的去嘗試破解你的密碼,不要覺得這樣的速度似乎很慢,實際上,現今的電腦運算速度太高了,字典攻擊法的操作效率基本上是很高的.
8.視覺密碼學:視覺密碼學(visual cryptography)是一種達成視覺秘密分享(visual secret sharing)的加密解密方法。簡言之,就是將我們想要隱藏的圖或資訊,分散的隱藏於一組子圖(shares)中,而這些子圖都是由一些黑色和白色圖素 所構成的二元圖(binary image),通常被印在投影片上。當我們將這些投影片重疊起來,如果沒有超過一定的張數,就無法猜出內藏的資訊。更複雜的解密原則 (access schemes),尚要求不同的投影片重疊時,會出現不同層級的視覺訊息或影像.
將資料夾設為隱藏:在任何資料夾按下滑鼠右鍵,點選內容,就可以將檔案或是資料夾的屬性設定為隱藏。但是因為Windows的檢視設定中可以設定顯示這些隱藏檔案,所以並不是很保險。
10.數位浮水印
數位浮水印(或数字水印),是指將特定的資訊嵌入數位訊號中,數位訊號可能是音訊、圖片或是影片等。若要拷貝有數位浮 水印的訊號,所嵌入的資訊也會一併被拷貝。數位浮水印可分為浮現式和隱藏式兩種,前者是可被看見的浮水印(visible watermarking),其所包含的資訊可在觀看圖片或影片時同時被看見。一般來說,浮現式的浮水印通常包含版權擁有者的名稱或標誌。右側的範例圖片 便包含了浮現式浮水印。電視台在畫面角落所放置的標誌,也是浮現式浮水印的一種。
隱藏式的浮水印是以數位資料的方式加入音訊、圖片或影片中,但在一般的狀況下無法被看見。隱藏式浮水印的重要應用之一是保護版權,期望能藉此避免或阻止數位媒體未經授權的複製和拷貝。
亦稱為洪水攻擊,通常簡稱為DDoS或DoS,即英語「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的縮寫。顧名思義,即是利用網絡上已被攻陷的電腦作為「喪屍」,向某一特定的目標電腦發動密集式的「拒絕服務」要求,藉以把目標電腦的網 絡資源及系統資源耗盡,使之無法向真正正常請求的用戶提供服務。駭客通過將一個個「喪屍」或者稱為「肉雞」組成喪屍網絡(即Botnet),就可以發動大 規模DDoS或SYN洪水網絡攻擊,或者將「喪屍」們組到一起進行帶有利益的刷網站流量、Email垃圾郵件群發,癱瘓預定目標受雇攻擊競爭對手等商業活 動。
攻擊方式
DDoS攻擊通過大量合法的請求佔用大量網絡資源,以達到癱瘓網絡的目的。 這種攻擊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 通過使網絡過載來干擾甚至阻斷正常的網絡通訊。
- 通過向服務器提交大量請求,使服務器超負荷。
- 阻斷某一用戶訪問服務器
- 阻斷某服務與特定系統或個人的通訊
2.網路釣魚
「Phishing」(網路釣魚)是利用偽造電子郵件與網站作為誘餌,愚弄使用者洩漏如銀行帳戶密碼、信用卡號碼等個人機密資料。利用知名品牌所建立的信賴感,幾可亂真的偽造網站與郵件也讓此類詐騙行為成功機率達5%。
3. 殭屍病毒
殭屍網路(Zombie Network ),又稱BotNet,俗稱「機器人網路」(Robot Network ),病毒通常會隨著e-mail、即時通訊軟體(例如,MSN或IRC:Internet relay chat)或電腦系統漏洞,侵入電腦,再藏身於任何一個程式裡。
BotNet的特性就是,統一發布或執行命令。例如,公司的伺服器管200台電腦,把伺服器關掉,BotNet找不到命令,就無法運作,無法對外發動攻擊。但前提是,要先找到它。
BotNet病毒與木馬程式的使用方式相仿,但木馬只會攻擊特定目標, 較不會藉由被植入木馬的電腦主機,再去攻擊其他電腦。反觀BotNet不但會攻擊其他電腦,而且它具有「蟲」的特性,會慢慢在網路空間中「爬行」,一遇到 有漏洞的電腦主機,就自行展開攻擊。紐約電腦安全公司MessageLabs的年度報告指出,現在有超過80%垃圾郵件來自殭屍網路。
4.瀏覽器遭綁架
首頁遭更動,但於登錄編輯程式中卻無法利用手動方式將瀏覽器首頁更改回原來所設置的首頁時,請依序如下施作:
(1)手動修改註冊表法:開始功能表->執行->輸入regedit->確定,打開註冊表編輯工具,按如下順序依次打 開: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分支,新建 “ControlPanel”主鍵,然後在此主鍵下新建鍵值名為“HomePage”的DWORD值,值為“00000000”,按F5鍵刷新生效。
(2)開始功能表->執行->輸入regedit->確定,打開註冊表編輯工具,按如下順序依次打 開:HKEY_LOCAL_USER\Software\Microsoft\Internet Explorer\Main分支,找到StartPage鍵值名(用來設置默認首頁),在右視窗點擊右鍵進行修改即可。按F5鍵生效。
5.木馬程式
所謂的木馬程式, 就是用蒙混的方式讓受害者無意間加以執行的程式 (通常是有不良意圖的)。
例如有人寄一封 email 給你, 附件有個執行檔叫做 readme.txt.exe, 早期 outlook 熱心過頭, 會把副檔名隱藏, windows 的執行檔又可以附帶自訂的 icon, 如果這個 readme.txt.exe 附帶的是純文字檔的 icon, 受害者很可能會誤以為是無害的純文字檔, 就給他 double-click 下去 ... 這種程式就叫做木馬程式
Spy Sweeper - 可線上更新間諜程式定義資料的間諜/廣告程式移除工具 :
1) Spy Sweeper 具有自動偵測功能,可以移除所有一般形式的間諜程式,包含特洛伊木馬、系統監視、鍵盤紀錄及廣告軟體;
2) 將隱私權還給您 - 預防間諜程式紀錄您的一舉一動;
3) 保護您的身份資料安全,預防信用卡資料被竊;
4) 嚇阻不道德的市場商人、詐騙高手、私家偵探的追蹤 - 偵測及移除已存在於電腦中的間諜程式;
5) 預防危險的木馬程式對您的個人電腦展開復仇式的攻擊;
6) 掌控您的電腦 - 紀錄檔及詳細的間諜程式定義,給您必要的知識來判斷是否該執行某個程式。
另外有些是用網頁的方式, 有些發垃圾郵件的, 會在網頁中用 onLoad() 去執行一小段 JavaScript, 例如確認這個 email 是有人收的, 這樣受害者只要開過這個網頁一次, 就會源源不絕的收到更多的垃圾郵件, 這也算是一種木馬程式。
木馬一詞出自著名的特洛伊戰爭, 特洛伊人因為好奇, 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把裝滿希臘士兵的大木馬當成戰利品拖進城中, 讓希臘人輕易地突破特洛伊堅固的城牆, 攻陷特洛伊城。木馬程式就是駭客從特洛伊戰爭所獲得的靈感, 用來入侵受害者電腦的一種手法。
木馬是屬於惡意軟體,一般的防毒軟體不一定能解決,所以要靠專門的程式來防衛
6.數位版權管理:
數位版權管理技術(DRM ;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為一種數位資料的保護管理機制,其提供影像(JPEG)、音訊(MP3)和視訊(MPEG-2)的內容保護,包含浮水印的嵌入和對 數位內容的加密,前者可以將數位內容版權的Logo及資訊嵌入影像中,以保障數位內容使用的版權歸屬;後者則可以保護數位內容不被第三者非法存取,避免不 必要的數位資產損失。
DRM技術特色包括:
1.以網頁瀏覽器即可閱讀數位內容。
2.提供 PKI 架構下的登入授權機制。
3.針對視訊、音訊及影像提供浮水印及加密。
4.提供便利的小額付款作為版權交易工具 。
7.字典攻擊法:
字典攻擊法,使用於密碼破解程序,也就是駭客會準備一些常用的字集,先猜這些密碼,而大幅縮短破解密碼的時間。
所謂「字典式」攻擊,就是垃圾發送者業者挑選一些常見的英文名字,重新組合,再將組合過後的英文名字當作收件者,全部一起寄出,以軟體自動隨機產生收信者電子信箱的方式發送電子郵件。
『字典攻擊法』是將字典裡面所查的到的任何單字或片語都輸入的程式中,然後使用該程式一個一個的去嘗試破解你的密碼,不要覺得這樣的速度似乎很慢,實際上,現今的電腦運算速度太高了,字典攻擊法的操作效率基本上是很高的.
8.視覺密碼學:視覺密碼學(visual cryptography)是一種達成視覺秘密分享(visual secret sharing)的加密解密方法。簡言之,就是將我們想要隱藏的圖或資訊,分散的隱藏於一組子圖(shares)中,而這些子圖都是由一些黑色和白色圖素 所構成的二元圖(binary image),通常被印在投影片上。當我們將這些投影片重疊起來,如果沒有超過一定的張數,就無法猜出內藏的資訊。更複雜的解密原則 (access schemes),尚要求不同的投影片重疊時,會出現不同層級的視覺訊息或影像.
9.隱藏術
將資料夾設為隱藏:在任何資料夾按下滑鼠右鍵,點選內容,就可以將檔案或是資料夾的屬性設定為隱藏。但是因為Windows的檢視設定中可以設定顯示這些隱藏檔案,所以並不是很保險。
10.數位浮水印
數位浮水印(或数字水印),是指將特定的資訊嵌入數位訊號中,數位訊號可能是音訊、圖片或是影片等。若要拷貝有數位浮 水印的訊號,所嵌入的資訊也會一併被拷貝。數位浮水印可分為浮現式和隱藏式兩種,前者是可被看見的浮水印(visible watermarking),其所包含的資訊可在觀看圖片或影片時同時被看見。一般來說,浮現式的浮水印通常包含版權擁有者的名稱或標誌。右側的範例圖片 便包含了浮現式浮水印。電視台在畫面角落所放置的標誌,也是浮現式浮水印的一種。
隱藏式的浮水印是以數位資料的方式加入音訊、圖片或影片中,但在一般的狀況下無法被看見。隱藏式浮水印的重要應用之一是保護版權,期望能藉此避免或阻止數位媒體未經授權的複製和拷貝。
資訊新聞
聯通版iPhone 4 九月15首發
據搜狐數碼消息,昨(23)日中國聯通內部人士證實,中國聯通版本的蘋果iPhone 4將於9月15日正式發售。聯通版iPhone 4首發規格含16GB和32GB,顏色僅有黑色版本,尚未推出白色版。其售價尚未底定,但會比iPhone 3GS的售價略高。
此次中聯通引進iPhone 4將不再進行首發儀式,依循去年引進iPhone 3GS的模式,首發當天即可現場購買,開賣地點則會選擇中國聯通的北京旗艦店。目前包括瀋陽、大連、浙江、遼寧等地的聯通客服,皆從上周起接受iPhone 4預訂。
6 月7日,蘋果在2010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發佈新一代16GB及32GB的iPhone 4、同時發佈8GB的iPhone 3GS。目前,iPhone 4在美、英、法、日及香港等先後上市,水貨iPhone 4也在北京中關村上架,16G售價約8,50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
本月9日,中聯通開始發售支援Wi-Fi功能的8GB iPhone 3GS,簽約零售價為4,999元,兩年簽約零售價分別為5,880元/16GB和6,999元/32GB。預計聯通版iPhone 4售價將比iPhone 3GS略高。
雖上市時間已定,但目前工信部網站上尚未出現型號為A1332的iPhone 4資料。依當局規定,在中國上市的任一款手機,必須同時獲工信部的無線電設備入網核準和手機入網許可。因此,9月15日前可能還有新進展。
本 月19日,中聯通公佈運營數據顯示,7月份其3G用戶成長了94.1萬戶,較6月成長量小幅下滑,目前中聯通3G用戶總數達850.1萬戶。而其競爭對手 中移動,7月新增3G(TD-SCDMA)使用者137.3萬戶,目前3G用戶總數已達1183.4萬戶。業內人士表示,聯通版iPhone 4的發售,將對中聯通帶來提升形象與擴展高階市場的作用。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作業六
B2B-http://www.tradetaiwan.org/
B2C-http://www.alon.com.tw/nb2c/index.php
C2B-http://www.c2b.pt/entrada.aspx C2C-http://www.c2c.com/
B2C-http://www.alon.com.tw/nb2c/index.php
C2B-http://www.c2b.pt/entrada.aspx C2C-http://www.c2c.com/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作業四
瀏覽器------火狐
Firefox是從Mozilla中獨立出來的瀏覽器,前身叫Firebird,僅有瀏覽器功能,但是小巧精緻,配合上多樣化的擴充套件及較為安全性的特性,可說是最近最火紅的瀏覽器,如同微軟的Internet Explorer
Firefox火狐瀏覽器 是開源基金組織Mozilla研發的產品,與生俱來的「開放源代碼」特性決定著它在開源社區擁有眾多的支持者。這些人往往都是造詣頗深的技術人員,在體驗 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必定會在第一時間告知同夥,然後相互交流一起解決。這樣以來,不僅效率奇高,而且不會產生酬勞問題,對火狐瀏覽器的發展大有裨益。
可以說,獲得眾多軟件開發人員的無償支持是Firefox火狐瀏覽器在市場上迅速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未來,開源之勢將愈演愈烈,這更讓Firefox擁有了與IE不一樣的境遇。
Mozilla Firefox是一個自由的,開放源碼的瀏覽器,適用於 Windows, Linux 和 MacOS X平台,它體積小速度快,還有其它一些高級特徵,主要特性有:標籤式瀏覽,使上網衝浪更快;可以禁止彈出式窗口;自定制工具欄;擴展管理;更好的搜索特 性;快速而方便的側欄。
主要新增功能:
1、擴展管理器。
2、主題管理器。
3、數據遷移/導入。
4、更好的書籤。
5、更好搜索功能。
6、更小的下載管理器。
7、新的在線幫助。
8、修復許多bug以及其他改進。
火狐歷史
火狐(Firefox)是美國十九歲網路高手布雷克.羅斯兩年前發明的網路瀏覽器,不論速度、功能、安全性都凌駕在微軟瀏覽器探險家(IE)之上,已威脅微軟在瀏覽器的獨霸地位。
火狐不僅速度、功能、安全性更上一層樓,更優的是公開程式原始碼,並讓網友免費下載。據估計,火狐十一月問世以來,已被下載一千五百萬次,成為全球第二受歡迎的瀏覽器。
業界稱火狐是「微軟最頭痛的夢魘」。目前微軟IE的市佔率高達九成,不過安全漏洞多,易誘引駭客與病毒伺機而動。不同於微軟,火狐安全性高、速度夠快,且屬於開放程式,允許軟體設計師在上面改動,強化功能與應用。火狐亦能同時開啟多個視窗,讓網友一覽無遺所有網頁。
羅斯的母親透露,羅斯不僅是電腦高手,也彈得一手好鋼琴,更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寫作奇才」,他做任何事,無一不精。
羅斯七歲迷上電玩「虛擬城市」(SimCity),在電玩世界裡,建造自己理想的烏托邦。十歲左右,推出自己的網站,並設計自己所需的應用程式與網路遊戲;若碰到電腦程式漏洞,一定回報給製造商。
羅斯十四歲獲得在矽谷網景(Netscape)公司實習的機會,期間認識鼓吹網路創新與多元選擇的非營利組織「Mozilla基金會」,響應基金會欲打破IE獨霸的訴求,羅斯與友人開始撰寫小規模、滿足網友使用需求的瀏覽器,火狐於焉誕生。
羅斯強調,他只是火狐的催生者之一,投入Mozilla行列的龐大志工才是真正功臣;雖然火狐大受歡迎,但距離與微軟勢均力敵尚有一段距離。火狐迷日前籌資廿五萬美元(約台幣八百萬元)在《紐約時報》刊登兩大版廣告,為火狐打知名度。
火狐的使用者不限於個別網友,賓州州立大學資訊系日前向校方建議,師生、職員十萬多人使用的系統都應該捨IE而就火狐。
目前羅斯在史丹福大學主修電腦科技,同時也是Mozilla的志工之一,致力於開發開放碼程式,由於是義工,所以完全不支薪。
對於來勢洶洶的火狐,微軟主管薛爾無動於衷,認為衝著微軟而來的產品在市場有起有伏,一開始的確有人出於好奇而選用,不過無法持之以恆。
Mozilla不僅針對IE推出火狐,也積極開發能取代微軟Outlook的程式「雷鳥」。
搜尋引擎--------蕃薯藤
蕃薯藤(YAM)為中華民國台灣第一個網際網路網站索引資料庫。現已轉型發展成為台灣三大入口網站之一。
蕃薯藤前身為1995年上線的全球第一個華文搜尋引擎蕃薯藤(Yam),其伺服器最初架設於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由開拓基金會支援維護。於1998年成立蕃薯藤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Yam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將網站遷出校園改為商業化經營。
2006年9月1日蕃薯藤數位科技所經營的yam.com入口網站與另一公司網絡數碼(webs-tv inc.)同被一群香港投資者(內含少量中國大陸、新加坡及澳門資金)全面收購,yam.com入口網站與網絡數碼更在不久後正式合併。目前由香港商天空傳媒(原網絡數碼,2007年3月更名)擁有yam.com入口網站的經營權。
創始人
Firefox是從Mozilla中獨立出來的瀏覽器,前身叫Firebird,僅有瀏覽器功能,但是小巧精緻,配合上多樣化的擴充套件及較為安全性的特性,可說是最近最火紅的瀏覽器,如同微軟的Internet Explorer
Firefox火狐瀏覽器 是開源基金組織Mozilla研發的產品,與生俱來的「開放源代碼」特性決定著它在開源社區擁有眾多的支持者。這些人往往都是造詣頗深的技術人員,在體驗 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必定會在第一時間告知同夥,然後相互交流一起解決。這樣以來,不僅效率奇高,而且不會產生酬勞問題,對火狐瀏覽器的發展大有裨益。
可以說,獲得眾多軟件開發人員的無償支持是Firefox火狐瀏覽器在市場上迅速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未來,開源之勢將愈演愈烈,這更讓Firefox擁有了與IE不一樣的境遇。
Mozilla Firefox是一個自由的,開放源碼的瀏覽器,適用於 Windows, Linux 和 MacOS X平台,它體積小速度快,還有其它一些高級特徵,主要特性有:標籤式瀏覽,使上網衝浪更快;可以禁止彈出式窗口;自定制工具欄;擴展管理;更好的搜索特 性;快速而方便的側欄。
主要新增功能:
1、擴展管理器。
2、主題管理器。
3、數據遷移/導入。
4、更好的書籤。
5、更好搜索功能。
6、更小的下載管理器。
7、新的在線幫助。
8、修復許多bug以及其他改進。
火狐歷史
火狐(Firefox)是美國十九歲網路高手布雷克.羅斯兩年前發明的網路瀏覽器,不論速度、功能、安全性都凌駕在微軟瀏覽器探險家(IE)之上,已威脅微軟在瀏覽器的獨霸地位。
火狐不僅速度、功能、安全性更上一層樓,更優的是公開程式原始碼,並讓網友免費下載。據估計,火狐十一月問世以來,已被下載一千五百萬次,成為全球第二受歡迎的瀏覽器。
業界稱火狐是「微軟最頭痛的夢魘」。目前微軟IE的市佔率高達九成,不過安全漏洞多,易誘引駭客與病毒伺機而動。不同於微軟,火狐安全性高、速度夠快,且屬於開放程式,允許軟體設計師在上面改動,強化功能與應用。火狐亦能同時開啟多個視窗,讓網友一覽無遺所有網頁。
羅斯的母親透露,羅斯不僅是電腦高手,也彈得一手好鋼琴,更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寫作奇才」,他做任何事,無一不精。
羅斯七歲迷上電玩「虛擬城市」(SimCity),在電玩世界裡,建造自己理想的烏托邦。十歲左右,推出自己的網站,並設計自己所需的應用程式與網路遊戲;若碰到電腦程式漏洞,一定回報給製造商。
羅斯十四歲獲得在矽谷網景(Netscape)公司實習的機會,期間認識鼓吹網路創新與多元選擇的非營利組織「Mozilla基金會」,響應基金會欲打破IE獨霸的訴求,羅斯與友人開始撰寫小規模、滿足網友使用需求的瀏覽器,火狐於焉誕生。
羅斯強調,他只是火狐的催生者之一,投入Mozilla行列的龐大志工才是真正功臣;雖然火狐大受歡迎,但距離與微軟勢均力敵尚有一段距離。火狐迷日前籌資廿五萬美元(約台幣八百萬元)在《紐約時報》刊登兩大版廣告,為火狐打知名度。
火狐的使用者不限於個別網友,賓州州立大學資訊系日前向校方建議,師生、職員十萬多人使用的系統都應該捨IE而就火狐。
目前羅斯在史丹福大學主修電腦科技,同時也是Mozilla的志工之一,致力於開發開放碼程式,由於是義工,所以完全不支薪。
對於來勢洶洶的火狐,微軟主管薛爾無動於衷,認為衝著微軟而來的產品在市場有起有伏,一開始的確有人出於好奇而選用,不過無法持之以恆。
Mozilla不僅針對IE推出火狐,也積極開發能取代微軟Outlook的程式「雷鳥」。
搜尋引擎--------蕃薯藤
蕃薯藤(YAM)為中華民國台灣第一個網際網路網站索引資料庫。現已轉型發展成為台灣三大入口網站之一。
蕃薯藤前身為1995年上線的全球第一個華文搜尋引擎蕃薯藤(Yam),其伺服器最初架設於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由開拓基金會支援維護。於1998年成立蕃薯藤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Yam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將網站遷出校園改為商業化經營。
2006年9月1日蕃薯藤數位科技所經營的yam.com入口網站與另一公司網絡數碼(webs-tv inc.)同被一群香港投資者(內含少量中國大陸、新加坡及澳門資金)全面收購,yam.com入口網站與網絡數碼更在不久後正式合併。目前由香港商天空傳媒(原網絡數碼,2007年3月更名)擁有yam.com入口網站的經營權。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大致可以分為:
- 搜集信息:搜索引擎的信息搜集基本都是自動的。搜索引擎利用稱為網路蜘蛛的自動搜索機器人程序來連上每一個網頁上的超連結。機器人程序根據網頁鏈到其他中的超連結,就象日常生活中所說的「一傳十,十傳百……」一樣,從少數幾個網頁開始,連到數據庫上所有到其他網頁的連結。理論上,若網頁上有適當的超連結,機器人便可以遍歷絕大部分網頁。
- 整 理信息:搜索引擎整理信息的過程稱為「建立索引」。搜索引擎不僅要保存搜集起來的信息,還要將它們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編排。這樣,搜索引擎根本不用重新翻 查它所有保存的信息而迅速找到所要的資料。想象一下,如果信息是不按任何規則地隨意堆放在搜索引擎的資料庫中,那麼它每次找資料都得把整個資料庫完全翻查 一遍,如此一來再快的電腦系統也沒有用。
- 接受查詢:用戶向搜索引擎發出查詢,搜索引擎接 受查詢並向用戶返回資料。搜索引擎每時每刻都要接到來自大量用戶的幾乎是同時發出的查詢,它按照每個用戶的要求檢查自己的索引,在極短時間內找到用戶需要 的資料,並返回給用戶。目前,搜索引擎返回主要是以網頁連結的形式提供的,這些通過這些連結,用戶便能到達含有自己所需資料的網頁。通常搜索引擎會在這些 連結下提供一小段來自這些網頁的摘要信息以幫助用戶判斷此網頁是否含有自己需要的內容。
創始人
蕃薯藤的原始創辦人為陳正然與蕭景燈兩位。
陳正然出生於1959年,在台灣時就讀於清華大學,之後赴美攻讀社會學博士,肄業。學生時代,以台灣為研究主體的陳正然發現台灣史資料極為匱乏,並且研究生花在找資料的時間比思考研究主題的時間還多,因此希望能建立台灣史資料庫。在1991年,陳正然因為赴美、日蒐集台灣史資料,結果被調查局以叛亂罪嫌逮捕,這便是當年有名的獨台事件。當時身為清大校長的劉兆玄先生等人都曾出面為陳正然多方奔走,最後安全獲釋。發生獨台會事件時,在美國唸書的蕭景燈等台灣留學生也曾籌組後援會,聲援陳正然。
另一位創辦人蕭景燈先生,則為航空工程博士,蕭先生以前唸書時網路被當作一種工具,利用網路互相討論問題、繳交作業、工作等等。1993年回台灣後,看到Web(全球資訊網)這個工具,蕭景燈認為它會是媒體,雖然其他工具有很多人在上面討論,但蕭景燈卻不覺得那些工具將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作業三
Web 2.0的時代來臨
談到Web services是服務導向架構 (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的血肉;而正確的設計觀念和周詳的導入規劃則是SOA 的靈魂。如果只是趕時髦、為Web services而Web services,無法掌握導入的精髓,那麼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具行屍走肉罷了,更別說能夠為整體IT帶來多大的助益(搞不好會適得其反)。
上次談到科技發展的兩個曲線–炒作曲線和導入曲線。這次我想從其他的層面來看Web services觀念的起源、發展所處的階段,以及技術上所覆蓋的層面。
1994 年網頁瀏覽器的出現,迅速地讓World-Wide Web在短短的幾年間,首度達到前所未有,一個真正橫跨全世界的超級資訊庫,所有的文件都遵照相同的格式提供出來,並相互串聯。
如 果我們從技術的角度探究Web之所以能成功,會發現遵循開放標準所帶來的鬆散藕合(loose coupling)是最重要的關鍵。怎麼說?站在一個使用者的立場,我只要有一個瀏覽器,不管是用什麼平台--PC、Unix、Mac,甚至是PDA,我 都可以看遍全世界的網站。或許我明天會挖掘出幾個之前從來沒去過、令人興奮的新網站。
最棒的是,我的電腦和瀏覽器事先不用和那些新的網站先進行設定,只要想連結到哪個網站去就隨時可以去。更神奇的是,瀏覽器(資訊消費者)和網站(資訊生產/服務提供者)雙方不會因為各自不定期,或者是定期的升級、改版動作而影響彼此的連結與資訊的擷取。
這 就像燈泡、電池一樣,可自由選擇不同廠牌,來搭配不同的檯燈和手電筒。而Web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大家--也就是各廠牌的瀏覽器和網頁伺服器--基本 上都遵循HTML、JPG,HTTP 這些開放格式和標準。但如果用到某瀏覽器或伺服器專屬的功能時,開放性和選擇性就會受到扼殺。
隨著 網站的迅速普及,除了用網頁來提供內容和資訊外,很快的,網站也變成了資料庫查詢、線上交易等各形各色的服務提供者。網站伺服器 (Web server) 同時也開始被賦予要執行應用程式的任務。當這些任務變得愈來愈重要、艱鉅且專業時,應用伺服器 (application server) 便應運而生,時至今日,發展已趨於成熟。
我們可以把這一波的網路革命--使用者藉由瀏覽器作為窗口,享受到網站所提供的各項應用服--稱做是Web 1.0的時代。而「browser to AP」可說是這個時代不二的運行模式。
幾 年前,網路上的有識之士開始思考:為什麼要那麼僵硬的侷限大家,一定要透過瀏覽器才能來執行網站上的應用、享受所提供各項服務?是不是可以讓資訊服務的消 費者和生產者之間更「鬆散藕合」一點;換句話說,網站上的應用程式在提供各項服務時,是不是可以不要將交易和查詢的結果立即format成HTML網頁的 格式?
因為這樣一來,就等於對資訊的消費端預設了一個立場,變成強迫消費端非得要用瀏覽器來與資訊供應端互動。是不是能有一個更中立的方 式,讓消費端自行決定要如何消化、呈現從服務端所提供的資訊?XML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其目的即在於提供一個對資訊能夠做精準描述的機制,藉以彌補 HTML 太過於表現導向的特質。
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端的應用彈性便大幅增進。生產端應用伺服器所提供出來的資訊「服務」,除了瀏覽器 外,還有包含IM (Instant Messenger) 在內的P2P軟體、Java手機、IA 家電,乃至於其他伺服器上的服務程式。而Office類的文書軟體,也都搖身一變為潛在的資訊消費者。Web 的運行模式,也從之前的 Web 1.0 --「browser to AP」,演化到「AP to AP」的 Web 2.0 時代。而「Web services」這個名詞被選擇用來代表這個新的應用模式。
Web 2.0 對電腦工業來說是一種商業革命,起因於開始把網際網路當成交易平台,並企圖去理解在新的平台上通往成功的規則。
Web 2.0 是一個架構在知識上的環境,人與人之間互動而產生出的內容,經由在服務導向的架構中的程式,在這個環境被發佈,管理和使用。
RSS
RSS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縮寫,是一種用來分發和匯集網頁內容 (例如新聞標題) 的XML格式。您可以在許多網站上發現有
這三種圖示,這表示該網站提供「內容訂閱」的功能。使用者只要利用RSS閱讀器訂閱內容,網站只要更新內容,就會主動傳送給使用者,不用每天上站確認是否有新內容,讓網友獲得資訊更方便和省時。
透過RSS使用,產生網頁內容的人可以很容易地產生並散播新聞鏈結、標題和摘要等資料。目前像CNet News.com、BBC、Wall Street Journal等國內外重要網站 都使用 RSS 對更廣泛的讀者派送網頁內容。
RSS閱讀器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網站服務形式,如美國Blogline網站;另一種則需要另行安裝的閱讀器軟體(如RSS reader、Sharp Reader等)。
這兩者最主要的區別是:
RSS在BOLG的應用
具現在許多Blog網站均有提供訂閱RSS Feed功能。使用者可以將朋友或是喜愛的Blog網址直接貼在閱讀器上,就像貼上RSS Feed的網址是一樣的。使用者無須費 心造訪每一個Blog網站,當所訂閱的Blog有更新時,閱讀器就會即時通知。
WIKI
根據 wiki 社群的定義,wiki 是一種提供「共同創作(collaborative)」環境的網站,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網站上的頁面資料。這聽起來挺瘋狂的,萬一有陌生人來 網站上亂搞怎麼辦?別擔心,所有的 wiki 都有「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的概念,你隨時都可以找回之前的正確版本;更何況你可不是單打獨鬥,社群的力量是非常驚人的。就在這種相信人性本善的概念下,整個 wiki 社群迅速地成長茁壯。如果你還是很擔心,更可以幫 wiki 加入權限管理(Access Control)的機制,保證萬無一失。除了版本控制之外,值得一題的是「格式化語法(Formating Rule)」。因為對一般人來說,HTML 語法實在是個惡夢,所以 wiki 創造了一套更簡單的寫作語法,讓大家可以專注在寫作上。
wiki 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根據 FAQ 的說法,wiki-wiki 是夏威夷語裡「快(quick)」的意思。實際上 wiki 也真的是既簡單又快速,你可以看到 wiki 每天都在成長。
wiki 可以怎麼玩?
首 先會想到的當然是共筆系統(例如 FreeBSD 共筆 )、讀書會、專案開發、寫書、翻譯、資料整理(例如網站設計資源)、常見問題整理等等,這些本來就非常適合一群人來做。其次你可以想想怎麼樣來利用版本控 制的功能,例如拿來整理想法(可以時常比對舊版本)、寫作業、記上課筆記等等。甚至有人用 wiki 寫百科全書喔!
BLOG
Blog(中文稱為"部落格")是一種常被更新、便於編寫的日記式個人網站。
Blog的內容可以是輕鬆的個人日誌、隨想雜記或文章發表。
一旦申請此服務後,即可擁有個人專屬的創作站台,
在網路世界裡得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想、心情記事及得到互動。
Blog最大的特色,
就是把整個過程簡化到讓一般使用者都能自行創作自己的網站,
所以不需懂任何html、程式語碼或frontpage、dreamweaver等
需要長時間學習的軟體,
只要會編寫電子郵件,就能輕鬆使用Blog服務來建立自己的風格網站。
一般來說,如果使用者有以下需求,就會需要Blog的服務:
1.想擁有與眾不同的個人網站。
2.想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心情點滴。
3.想在網站上寫日記、散記、發表文章、自由言論、個人評論、心得記實。
4.想讓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與情感,有個可供抒發的出版空間。
5.想記錄人生重大經歷與過程,如:旅遊隨筆、婚禮籌備、懷孕日記、寶寶成長記錄等。
6.不想花費時間編輯網頁及撰寫程式,而想快速架站的使用者
1-1-1 初步定義
新創的字總是逃不了定義這關。既然網路是blog發展的媒介,那麼先看看網路上對blog解釋,讓第一次接觸blog的讀者,心中先有一個譜。
blog 是由 weblog 縮寫而來產生的。Log 是指一般是指電腦在運作時,所產生的紀錄檔。而web-log,單純依照字面上來解釋,稱為「網路紀錄檔」,是不難理解的。本書裡將提到的blog, weblog, 和部落格(中文譯名,稍後解釋來由),都將是互通的。
Russ Lipton給的定義很簡單有力︰「一個weblog只不過是一個按照時間順序整理的網站。weblog所代表的並不是人類溝通交流方式上新發明的概念,最早的日記早在股希臘或其他文明就有了。」(註1)
身 為Blogger.com創辦人之一的Meg Hourihan,在O'Reilly.com 的專欄上寫了一偏頗受好評的「What W're Doing When We Blog」。她說,在各式各樣的blog之間,不管你用的是哪種工具,blog的基本格式,使得blog經驗和單純的建構網頁不同。不管blogger是 青少年還是專業人士,即使內容相差十萬八千里,大多數的blog都會時常更新,每篇內容或多或少帶有blog的基本元素,這在稍後會有解說。(註2)
根 據wikipedia:「Blog通常是指一種可以由特殊網誌程式維護的個人網誌,網上日誌或手札(LiveJournal提供的服務是一種很好且常見的 例子)。這些blog/網誌,儘量的讓沒有太多經驗的使用者能夠很容易的建立自己的blog,修改版面,和發布消息。利用blog,人們能夠抒發自己在日 常生活裡的經驗,發發牢騷,寫寫詩,散文,甚至是邪門歪道的想法,通常也歡迎其他人參予分享。這樣的特性,似乎符合了Tim Berners-Lee (全球資訊網發明者) 最初將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視為大眾協作媒體的想法部分延伸。」
這聽起來,blog不就像是你個人媒體中心一樣嗎? 當然,單單文字定義不能夠完全表達blog所涵蓋的範疇。那麼先了解一下blog是如何在網路上崛起和發展,這將會解釋blog之所以受歡迎的原因。
1-1-2 weblog的歷史
在 科技發達以前,人類很早就懂得針對不同的用途和需求,使用紙筆和相關性質物品作為紀錄的工具。印刷術,電報,廣播,電視,電話,漸漸的成為大眾日常作為息 傳達的媒介。當1990 Tim Berners-Lee在歐洲物理分子實驗室裡,建構第一個WWW (World Wide Web)主機,而超文本(hypertext)的概念,改變人們了以往紀錄和資訊交流模式的認知。1993年,第一代圖像式的網路瀏覽器mosaic誕生 後,純文字的網頁,不再是瀏覽者唯一的選擇。Berners Lee在建構投入網路開發的同時,也利用建構了網頁,為網路發展做下紀錄。這些網頁的特色在於,它們時常更新,紀錄當時的日期,除了將重要的事情作扼要的 敘述。
[圖 1.1.1 Berners-Lee 早先用記錄網路開發的過程 http://www.w3.org/History/19921103-hypertext/WWW/News/9201.html ]
weblog 名詞的由來,是源自Jorn Barger的Robotwisdom.com 網站。 1997年開始,Jorn Barger 會在自己網站的首頁,貼上大約20至30個他認為有趣的連結,並且在每個連結旁邊附上的簡單的介紹,讓點下連結的人,在還沒轉換陣地前,大概知道一下該站 可能的內容。Barger每天更新,一次通常會有5~10個新連結。接著,Barger在首頁上一連串的連結底下,開始針對自己貼出連結所帶來的內容,以 類似日記的方式,抒發個人想法。1997年12月,Barger將這樣形式的紀錄,稱之為weblog。許多拜訪過他網站的人,漸漸地接受這樣的形式的網 頁,除了開始建立自己的weblog之外,也繼續的使用沿著weblog這個名詞。
1-1-3 早期的blog
在 電腦尚未普及,網路蓬勃發展之前,會利用電腦和網路來作為書寫工具的人,大部份從事於電腦相關的工作領域。像是 UserLand Software 的創辦人 Dave Winer (http://davenet.userland.com/ ),早在1994年起就在網路上撰寫有關科技產業的文章。 而1997年4月,他另外成立Scripting News 網站 (http://scripting.com),開始開始發表與軟體產業有關的短文。但是與先前1994到1997年的文章不同的是,這次他短文發表的次 數比較頻繁,文中的語氣比較貼近口語,並且在內容裡附上相關weblog連結。
[圖: 1.1.2 http://www.scripting.com/ ]
1998 年開始,weblog的數目慢慢地開始成長,Peter Merholz (http://peterme.com) 半開玩笑的把weblog發音成「wee-blog」,這樣一來,weblog聽起來成了「we-blog」( 我們blog)。於是,blog 這個簡單好記又好念的縮詞,就這樣沿用下來。通常,寫blog的人,自稱是為blogger。而blog除了是名詞,也可作為動詞,用來表示進行blog 的舉動,所以動詞變形,也能用像是blogs, blogging或是blogged這幾個字。
以網路作為媒 介,blog本身記錄blog發展的過程,2000年9月7日,Rebecca Blood在她的blog上發表了一則「weblog的歷史與展望」( "weblogs: 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 http://www.rebeccablood.net/essays/weblog_history.html),至今仍被公認為最完整地紀錄 blog發展過程的文章之一。
根據該文,在1998年身為Infososift編輯的Jesse James Garrent 在自己的 blog 上,開始收集了一連串的 blog 連結。而後,Garrent將這一長串的連結名單交給了Camworld.com 的 Cameron Barret。 Cameron Barret接棒後,除了書寫自己blog的同時,也繼續把新發現的blog連結,加入原有的名單,而其他的blogger也陸續跟進,把自己常閱讀的 blog 連結放在自己的blog上。1999年,Brigette Eaton 建立了Eaton Web Portal,作為一個收集blog連結的入口及分類目錄,Brigette認定blog的簡單標準,就是「that the site consist of dated entries」。這些早期的blogger,彼此在blog你來我往的討論blog的定義,雖然意見紛紜,但是似乎都無異議的認為,blog上一定得標 明每篇內容的發表日期或時間。
[圖 1.1.3 camworld.com]
早期blog裡的內容,blogger書寫的範圍不外乎是本身生活和工作,之外也常對網路上的新興現象,有趣小道消息,網站甚至時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1-1-4 工具的出現
1998 年起,隨著不斷湧現的網路商機,個人電腦和使用網路的行為日漸普及,各式各樣的網路服務如雨後春筍班冒出來。一開始Yahoo的 GeoCities的免費網頁服務,憑著簡易的步驟和易懂的界面,帶起了一股風潮,不管大人小孩都可以動手建立自己的homepage。在這個同時,網路 上並沒有簡易使用的blog工具。blogger每天在寫blog時,不外乎是將網頁手動修改而後上傳,或著運用自己寫的程式,企圖簡化修改和上傳的流 程。
然而blog真正迅速的在網路上蔓延,是到自1999年7月,Pitas.com提供寫免費網路日記的服務開始。利 用Pitas提供的空間,使用者不再需要重複上傳的動作。透過瀏覽器,只需要在編輯模式裡修改過內容,按下儲存鍵以後,Pitas的程序會自動替使用者產 生網頁。如此簡單的步驟,吸引了大量的申請人數。短短不到一個月,Pyra lab 推出了名為Blogger的blog線上編輯器。Blogger將建立blog的過程簡化到極簡,甚至一個完全不熟悉電腦html語法,或著是FTP上傳 的人,只要跟著步驟,不到幾分鐘就能擁有自己的blog。
[圖 1.1.4 blogger.com]
緊 跟在後,稍早提到的Dave Winer所成立的Userland軟體公司,也推出付費的blog服務。消費者可以試用,滿意以後可以付費使用,將程式安裝於自己的電腦上, 從一開始的Manila、到今日的Radio Userland,提供置放blog的空間,一年的約要美金四十元左右,另外還有專門為企業內部blog的版本。當然還有其他不少提供免費和付費blog 服務的網站,上述只是當中比較成功的例子之一二。
[圖 1.1.5 userland.com]
由 於和建構網頁的所著重的需求不同,最初blog工具的基本目的,就是夠幫助 blogger 免去除了書寫以外不必要的瑣事。除了讓使用者內容專注於內容表達,也希望能夠及時更新和達到最快的效率。而如此方便的免費服務,獲得了網友廣大的迴響,不 但從1999年夏天開始,blog的數目與日倍增,國外的主流媒體,像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 、《WIRED雜誌》等,也紛紛對blog現象做報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然是老掉牙的話,卻也是不爭的事 實。除了上述網站所提供的免費blog服務,也有不少的城市設計師也開始撰寫Blog程式,將程式檔放在網路上與人分享。一開始最受歡迎的是Noah Grey 的 GreyMatter,不過在他宣佈不再改版後,後起的Movable Type以簡潔舒服的界面和完整的功能,成為最受歡迎的blog工具之一。在本書裡,我們將會陸續介紹不同平台,和用途的需求的blog工具。
Twitter
是一個社群網路及微網誌服務。用戶可以經由SMS、即時通訊、電郵、Twitter網站或Twitter第三方應用發布更新(稱為tweets),輸入最多140字的更新。
Twitter在2006年7月成立於舊金山, 由Obvious公司開發。每個文字更新會顯示於用戶頁,而且每個用戶都可以即時看到這些更新。雖然用戶可設定只將文字更新送到他的朋友,但是預設值是每 個人都可以看到。用戶可透過Twitter網站、即時通訊、SMS、RSS、電郵或Twitter用戶端軟體獲得文字更新。目前手機SMS更新服務,暫時 只有在美國、加拿大及英國可獲得免費服務。
Twitter被Alexa網頁流量統計評定為最受歡迎的50個網路應用之一。雖然Twitter公司不公開活躍使用者的數量,並且每天使用Twitter的使用者數也在發生變化,但是2009年2月的Compete.com的部落格文章根據他們的統計結果-600萬的月獨立存取者和每月5500萬的點選率將Twitter列為了排名第三的常用社群網路。在2009年3月,一篇來自AC尼爾森的報告將Twitter評為在2009年2月份發展最迅速的會員交流(Member Communities)站點。Twitter以1382%的百分數穩步發展,而Zimbio僅僅是240%的發展速度,緊隨其後的是以每月228%的速度發展的Facebook。但是Twitter的使用者中只有40%留了下來。
Reader
Adobe Reader是一種可以開啟.PDF檔的文件
PDF檔就類似woed檔,
簡 單的來說 Adobe Reader 是一個用來瀏覽的軟體,可以免費下載用來瀏覽、列印、搜尋PDF檔案 (最下面有附PDF檔案格式的說明),瀏覽方式像是power point的投影片,但提供了放大縮小的功能是power point沒有的,如果網路上下載到的PDF檔 (一般如產品型錄、DM、說明書、電子書) 有加密,則無法在瀏覽的時候複製檔案內的文字和圖片,這是PDF保護著作權的特點之一。
官方網站所提供的Adobe Reader特點:
使用 Adobe Acrobat 軟體建立 PDF 檔案的作者,可以製作能啟用 Adobe Reader 中特殊功能的智慧型文件,以提供更全面性的註解功能給電子郵件式文件審閱者。
除此以外,已購買 Adobe LiveCycle™ Reader Extensions 的文件作者可以啟動 Adobe Reader 的特殊功能,讓收件者審閱並加上註釋,數位簽署文件,以及在本機儲存已填好的表格。
下面的連結有更詳細的資訊
http://www.chinese-t.adobe.com/products/acrobat/readermain.html
所 謂PDF檔案是Adobe公司設計的跨平台檔案格式,已成為全球通用的規格,廣受代表性公司組織的使用,提供安全可靠的電子文件發送和交換。 許多公家機關和企業都已採用 Adobe PDF 來簡化文件管理、提升生產力以及降低對紙張的依賴。 今天,Adobe PDF 已經成為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提出藥品電子核准申請,也是在美國聯邦法庭提出電子式訴訟的標準安全格式, 更是報紙和雜誌廣告業的標準格式。
談到Web services是服務導向架構 (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的血肉;而正確的設計觀念和周詳的導入規劃則是SOA 的靈魂。如果只是趕時髦、為Web services而Web services,無法掌握導入的精髓,那麼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具行屍走肉罷了,更別說能夠為整體IT帶來多大的助益(搞不好會適得其反)。
上次談到科技發展的兩個曲線–炒作曲線和導入曲線。這次我想從其他的層面來看Web services觀念的起源、發展所處的階段,以及技術上所覆蓋的層面。
1994 年網頁瀏覽器的出現,迅速地讓World-Wide Web在短短的幾年間,首度達到前所未有,一個真正橫跨全世界的超級資訊庫,所有的文件都遵照相同的格式提供出來,並相互串聯。
如 果我們從技術的角度探究Web之所以能成功,會發現遵循開放標準所帶來的鬆散藕合(loose coupling)是最重要的關鍵。怎麼說?站在一個使用者的立場,我只要有一個瀏覽器,不管是用什麼平台--PC、Unix、Mac,甚至是PDA,我 都可以看遍全世界的網站。或許我明天會挖掘出幾個之前從來沒去過、令人興奮的新網站。
最棒的是,我的電腦和瀏覽器事先不用和那些新的網站先進行設定,只要想連結到哪個網站去就隨時可以去。更神奇的是,瀏覽器(資訊消費者)和網站(資訊生產/服務提供者)雙方不會因為各自不定期,或者是定期的升級、改版動作而影響彼此的連結與資訊的擷取。
這 就像燈泡、電池一樣,可自由選擇不同廠牌,來搭配不同的檯燈和手電筒。而Web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大家--也就是各廠牌的瀏覽器和網頁伺服器--基本 上都遵循HTML、JPG,HTTP 這些開放格式和標準。但如果用到某瀏覽器或伺服器專屬的功能時,開放性和選擇性就會受到扼殺。
隨著 網站的迅速普及,除了用網頁來提供內容和資訊外,很快的,網站也變成了資料庫查詢、線上交易等各形各色的服務提供者。網站伺服器 (Web server) 同時也開始被賦予要執行應用程式的任務。當這些任務變得愈來愈重要、艱鉅且專業時,應用伺服器 (application server) 便應運而生,時至今日,發展已趨於成熟。
我們可以把這一波的網路革命--使用者藉由瀏覽器作為窗口,享受到網站所提供的各項應用服--稱做是Web 1.0的時代。而「browser to AP」可說是這個時代不二的運行模式。
幾 年前,網路上的有識之士開始思考:為什麼要那麼僵硬的侷限大家,一定要透過瀏覽器才能來執行網站上的應用、享受所提供各項服務?是不是可以讓資訊服務的消 費者和生產者之間更「鬆散藕合」一點;換句話說,網站上的應用程式在提供各項服務時,是不是可以不要將交易和查詢的結果立即format成HTML網頁的 格式?
因為這樣一來,就等於對資訊的消費端預設了一個立場,變成強迫消費端非得要用瀏覽器來與資訊供應端互動。是不是能有一個更中立的方 式,讓消費端自行決定要如何消化、呈現從服務端所提供的資訊?XML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其目的即在於提供一個對資訊能夠做精準描述的機制,藉以彌補 HTML 太過於表現導向的特質。
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端的應用彈性便大幅增進。生產端應用伺服器所提供出來的資訊「服務」,除了瀏覽器 外,還有包含IM (Instant Messenger) 在內的P2P軟體、Java手機、IA 家電,乃至於其他伺服器上的服務程式。而Office類的文書軟體,也都搖身一變為潛在的資訊消費者。Web 的運行模式,也從之前的 Web 1.0 --「browser to AP」,演化到「AP to AP」的 Web 2.0 時代。而「Web services」這個名詞被選擇用來代表這個新的應用模式。
Web 2.0 對電腦工業來說是一種商業革命,起因於開始把網際網路當成交易平台,並企圖去理解在新的平台上通往成功的規則。
Web 2.0 是一個架構在知識上的環境,人與人之間互動而產生出的內容,經由在服務導向的架構中的程式,在這個環境被發佈,管理和使用。
RSS
RSS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縮寫,是一種用來分發和匯集網頁內容 (例如新聞標題) 的XML格式。您可以在許多網站上發現有
透過RSS使用,產生網頁內容的人可以很容易地產生並散播新聞鏈結、標題和摘要等資料。目前像CNet News.com、BBC、Wall Street Journal等國內外重要網站 都使用 RSS 對更廣泛的讀者派送網頁內容。
RSS閱讀器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網站服務形式,如美國Blogline網站;另一種則需要另行安裝的閱讀器軟體(如RSS reader、Sharp Reader等)。
這兩者最主要的區別是:
在可攜度上 | 在使用性上 |
---|---|
經常外出使用公用或朋友電腦的使用者,可以選擇網站服務形式的閱讀器,這樣無論在哪裡都可以隨時獲取所訂閱的訊息。 | 兩者最大的區別則是通知內容更新的方式。網站服務形式的閱讀器,需要再另外安裝一個通知小軟體,以便能在有內容更新時,第一時間提醒使用者開啟網站>閱讀。而需要安裝的閱讀器軟體,只需要保持開啟(常駐),就會隨時通知更新狀態。 |
RSS在BOLG的應用
具現在許多Blog網站均有提供訂閱RSS Feed功能。使用者可以將朋友或是喜愛的Blog網址直接貼在閱讀器上,就像貼上RSS Feed的網址是一樣的。使用者無須費 心造訪每一個Blog網站,當所訂閱的Blog有更新時,閱讀器就會即時通知。
WIKI
根據 wiki 社群的定義,wiki 是一種提供「共同創作(collaborative)」環境的網站,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網站上的頁面資料。這聽起來挺瘋狂的,萬一有陌生人來 網站上亂搞怎麼辦?別擔心,所有的 wiki 都有「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的概念,你隨時都可以找回之前的正確版本;更何況你可不是單打獨鬥,社群的力量是非常驚人的。就在這種相信人性本善的概念下,整個 wiki 社群迅速地成長茁壯。如果你還是很擔心,更可以幫 wiki 加入權限管理(Access Control)的機制,保證萬無一失。除了版本控制之外,值得一題的是「格式化語法(Formating Rule)」。因為對一般人來說,HTML 語法實在是個惡夢,所以 wiki 創造了一套更簡單的寫作語法,讓大家可以專注在寫作上。
wiki 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根據 FAQ 的說法,wiki-wiki 是夏威夷語裡「快(quick)」的意思。實際上 wiki 也真的是既簡單又快速,你可以看到 wiki 每天都在成長。
wiki 可以怎麼玩?
首 先會想到的當然是共筆系統(例如 FreeBSD 共筆 )、讀書會、專案開發、寫書、翻譯、資料整理(例如網站設計資源)、常見問題整理等等,這些本來就非常適合一群人來做。其次你可以想想怎麼樣來利用版本控 制的功能,例如拿來整理想法(可以時常比對舊版本)、寫作業、記上課筆記等等。甚至有人用 wiki 寫百科全書喔!
BLOG
Blog(中文稱為"部落格")是一種常被更新、便於編寫的日記式個人網站。
Blog的內容可以是輕鬆的個人日誌、隨想雜記或文章發表。
一旦申請此服務後,即可擁有個人專屬的創作站台,
在網路世界裡得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想、心情記事及得到互動。
Blog最大的特色,
就是把整個過程簡化到讓一般使用者都能自行創作自己的網站,
所以不需懂任何html、程式語碼或frontpage、dreamweaver等
需要長時間學習的軟體,
只要會編寫電子郵件,就能輕鬆使用Blog服務來建立自己的風格網站。
一般來說,如果使用者有以下需求,就會需要Blog的服務:
1.想擁有與眾不同的個人網站。
2.想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心情點滴。
3.想在網站上寫日記、散記、發表文章、自由言論、個人評論、心得記實。
4.想讓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與情感,有個可供抒發的出版空間。
5.想記錄人生重大經歷與過程,如:旅遊隨筆、婚禮籌備、懷孕日記、寶寶成長記錄等。
6.不想花費時間編輯網頁及撰寫程式,而想快速架站的使用者
1-1-1 初步定義
新創的字總是逃不了定義這關。既然網路是blog發展的媒介,那麼先看看網路上對blog解釋,讓第一次接觸blog的讀者,心中先有一個譜。
blog 是由 weblog 縮寫而來產生的。Log 是指一般是指電腦在運作時,所產生的紀錄檔。而web-log,單純依照字面上來解釋,稱為「網路紀錄檔」,是不難理解的。本書裡將提到的blog, weblog, 和部落格(中文譯名,稍後解釋來由),都將是互通的。
Russ Lipton給的定義很簡單有力︰「一個weblog只不過是一個按照時間順序整理的網站。weblog所代表的並不是人類溝通交流方式上新發明的概念,最早的日記早在股希臘或其他文明就有了。」(註1)
身 為Blogger.com創辦人之一的Meg Hourihan,在O'Reilly.com 的專欄上寫了一偏頗受好評的「What W're Doing When We Blog」。她說,在各式各樣的blog之間,不管你用的是哪種工具,blog的基本格式,使得blog經驗和單純的建構網頁不同。不管blogger是 青少年還是專業人士,即使內容相差十萬八千里,大多數的blog都會時常更新,每篇內容或多或少帶有blog的基本元素,這在稍後會有解說。(註2)
根 據wikipedia:「Blog通常是指一種可以由特殊網誌程式維護的個人網誌,網上日誌或手札(LiveJournal提供的服務是一種很好且常見的 例子)。這些blog/網誌,儘量的讓沒有太多經驗的使用者能夠很容易的建立自己的blog,修改版面,和發布消息。利用blog,人們能夠抒發自己在日 常生活裡的經驗,發發牢騷,寫寫詩,散文,甚至是邪門歪道的想法,通常也歡迎其他人參予分享。這樣的特性,似乎符合了Tim Berners-Lee (全球資訊網發明者) 最初將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視為大眾協作媒體的想法部分延伸。」
這聽起來,blog不就像是你個人媒體中心一樣嗎? 當然,單單文字定義不能夠完全表達blog所涵蓋的範疇。那麼先了解一下blog是如何在網路上崛起和發展,這將會解釋blog之所以受歡迎的原因。
1-1-2 weblog的歷史
在 科技發達以前,人類很早就懂得針對不同的用途和需求,使用紙筆和相關性質物品作為紀錄的工具。印刷術,電報,廣播,電視,電話,漸漸的成為大眾日常作為息 傳達的媒介。當1990 Tim Berners-Lee在歐洲物理分子實驗室裡,建構第一個WWW (World Wide Web)主機,而超文本(hypertext)的概念,改變人們了以往紀錄和資訊交流模式的認知。1993年,第一代圖像式的網路瀏覽器mosaic誕生 後,純文字的網頁,不再是瀏覽者唯一的選擇。Berners Lee在建構投入網路開發的同時,也利用建構了網頁,為網路發展做下紀錄。這些網頁的特色在於,它們時常更新,紀錄當時的日期,除了將重要的事情作扼要的 敘述。
[圖 1.1.1 Berners-Lee 早先用記錄網路開發的過程 http://www.w3.org/History/19921103-hypertext/WWW/News/9201.html ]
weblog 名詞的由來,是源自Jorn Barger的Robotwisdom.com 網站。 1997年開始,Jorn Barger 會在自己網站的首頁,貼上大約20至30個他認為有趣的連結,並且在每個連結旁邊附上的簡單的介紹,讓點下連結的人,在還沒轉換陣地前,大概知道一下該站 可能的內容。Barger每天更新,一次通常會有5~10個新連結。接著,Barger在首頁上一連串的連結底下,開始針對自己貼出連結所帶來的內容,以 類似日記的方式,抒發個人想法。1997年12月,Barger將這樣形式的紀錄,稱之為weblog。許多拜訪過他網站的人,漸漸地接受這樣的形式的網 頁,除了開始建立自己的weblog之外,也繼續的使用沿著weblog這個名詞。
1-1-3 早期的blog
在 電腦尚未普及,網路蓬勃發展之前,會利用電腦和網路來作為書寫工具的人,大部份從事於電腦相關的工作領域。像是 UserLand Software 的創辦人 Dave Winer (http://davenet.userland.com/ ),早在1994年起就在網路上撰寫有關科技產業的文章。 而1997年4月,他另外成立Scripting News 網站 (http://scripting.com),開始開始發表與軟體產業有關的短文。但是與先前1994到1997年的文章不同的是,這次他短文發表的次 數比較頻繁,文中的語氣比較貼近口語,並且在內容裡附上相關weblog連結。
[圖: 1.1.2 http://www.scripting.com/ ]
1998 年開始,weblog的數目慢慢地開始成長,Peter Merholz (http://peterme.com) 半開玩笑的把weblog發音成「wee-blog」,這樣一來,weblog聽起來成了「we-blog」( 我們blog)。於是,blog 這個簡單好記又好念的縮詞,就這樣沿用下來。通常,寫blog的人,自稱是為blogger。而blog除了是名詞,也可作為動詞,用來表示進行blog 的舉動,所以動詞變形,也能用像是blogs, blogging或是blogged這幾個字。
以網路作為媒 介,blog本身記錄blog發展的過程,2000年9月7日,Rebecca Blood在她的blog上發表了一則「weblog的歷史與展望」( "weblogs: 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 http://www.rebeccablood.net/essays/weblog_history.html),至今仍被公認為最完整地紀錄 blog發展過程的文章之一。
根據該文,在1998年身為Infososift編輯的Jesse James Garrent 在自己的 blog 上,開始收集了一連串的 blog 連結。而後,Garrent將這一長串的連結名單交給了Camworld.com 的 Cameron Barret。 Cameron Barret接棒後,除了書寫自己blog的同時,也繼續把新發現的blog連結,加入原有的名單,而其他的blogger也陸續跟進,把自己常閱讀的 blog 連結放在自己的blog上。1999年,Brigette Eaton 建立了Eaton Web Portal,作為一個收集blog連結的入口及分類目錄,Brigette認定blog的簡單標準,就是「that the site consist of dated entries」。這些早期的blogger,彼此在blog你來我往的討論blog的定義,雖然意見紛紜,但是似乎都無異議的認為,blog上一定得標 明每篇內容的發表日期或時間。
[圖 1.1.3 camworld.com]
早期blog裡的內容,blogger書寫的範圍不外乎是本身生活和工作,之外也常對網路上的新興現象,有趣小道消息,網站甚至時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1-1-4 工具的出現
1998 年起,隨著不斷湧現的網路商機,個人電腦和使用網路的行為日漸普及,各式各樣的網路服務如雨後春筍班冒出來。一開始Yahoo的 GeoCities的免費網頁服務,憑著簡易的步驟和易懂的界面,帶起了一股風潮,不管大人小孩都可以動手建立自己的homepage。在這個同時,網路 上並沒有簡易使用的blog工具。blogger每天在寫blog時,不外乎是將網頁手動修改而後上傳,或著運用自己寫的程式,企圖簡化修改和上傳的流 程。
然而blog真正迅速的在網路上蔓延,是到自1999年7月,Pitas.com提供寫免費網路日記的服務開始。利 用Pitas提供的空間,使用者不再需要重複上傳的動作。透過瀏覽器,只需要在編輯模式裡修改過內容,按下儲存鍵以後,Pitas的程序會自動替使用者產 生網頁。如此簡單的步驟,吸引了大量的申請人數。短短不到一個月,Pyra lab 推出了名為Blogger的blog線上編輯器。Blogger將建立blog的過程簡化到極簡,甚至一個完全不熟悉電腦html語法,或著是FTP上傳 的人,只要跟著步驟,不到幾分鐘就能擁有自己的blog。
[圖 1.1.4 blogger.com]
緊 跟在後,稍早提到的Dave Winer所成立的Userland軟體公司,也推出付費的blog服務。消費者可以試用,滿意以後可以付費使用,將程式安裝於自己的電腦上, 從一開始的Manila、到今日的Radio Userland,提供置放blog的空間,一年的約要美金四十元左右,另外還有專門為企業內部blog的版本。當然還有其他不少提供免費和付費blog 服務的網站,上述只是當中比較成功的例子之一二。
[圖 1.1.5 userland.com]
由 於和建構網頁的所著重的需求不同,最初blog工具的基本目的,就是夠幫助 blogger 免去除了書寫以外不必要的瑣事。除了讓使用者內容專注於內容表達,也希望能夠及時更新和達到最快的效率。而如此方便的免費服務,獲得了網友廣大的迴響,不 但從1999年夏天開始,blog的數目與日倍增,國外的主流媒體,像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 、《WIRED雜誌》等,也紛紛對blog現象做報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然是老掉牙的話,卻也是不爭的事 實。除了上述網站所提供的免費blog服務,也有不少的城市設計師也開始撰寫Blog程式,將程式檔放在網路上與人分享。一開始最受歡迎的是Noah Grey 的 GreyMatter,不過在他宣佈不再改版後,後起的Movable Type以簡潔舒服的界面和完整的功能,成為最受歡迎的blog工具之一。在本書裡,我們將會陸續介紹不同平台,和用途的需求的blog工具。
是一個社群網路及微網誌服務。用戶可以經由SMS、即時通訊、電郵、Twitter網站或Twitter第三方應用發布更新(稱為tweets),輸入最多140字的更新。
Twitter在2006年7月成立於舊金山, 由Obvious公司開發。每個文字更新會顯示於用戶頁,而且每個用戶都可以即時看到這些更新。雖然用戶可設定只將文字更新送到他的朋友,但是預設值是每 個人都可以看到。用戶可透過Twitter網站、即時通訊、SMS、RSS、電郵或Twitter用戶端軟體獲得文字更新。目前手機SMS更新服務,暫時 只有在美國、加拿大及英國可獲得免費服務。
Twitter被Alexa網頁流量統計評定為最受歡迎的50個網路應用之一。雖然Twitter公司不公開活躍使用者的數量,並且每天使用Twitter的使用者數也在發生變化,但是2009年2月的Compete.com的部落格文章根據他們的統計結果-600萬的月獨立存取者和每月5500萬的點選率將Twitter列為了排名第三的常用社群網路。在2009年3月,一篇來自AC尼爾森的報告將Twitter評為在2009年2月份發展最迅速的會員交流(Member Communities)站點。Twitter以1382%的百分數穩步發展,而Zimbio僅僅是240%的發展速度,緊隨其後的是以每月228%的速度發展的Facebook。但是Twitter的使用者中只有40%留了下來。
Reader
Adobe Reader是一種可以開啟.PDF檔的文件
PDF檔就類似woed檔,
簡 單的來說 Adobe Reader 是一個用來瀏覽的軟體,可以免費下載用來瀏覽、列印、搜尋PDF檔案 (最下面有附PDF檔案格式的說明),瀏覽方式像是power point的投影片,但提供了放大縮小的功能是power point沒有的,如果網路上下載到的PDF檔 (一般如產品型錄、DM、說明書、電子書) 有加密,則無法在瀏覽的時候複製檔案內的文字和圖片,這是PDF保護著作權的特點之一。
官方網站所提供的Adobe Reader特點:
使用 Adobe Acrobat 軟體建立 PDF 檔案的作者,可以製作能啟用 Adobe Reader 中特殊功能的智慧型文件,以提供更全面性的註解功能給電子郵件式文件審閱者。
除此以外,已購買 Adobe LiveCycle™ Reader Extensions 的文件作者可以啟動 Adobe Reader 的特殊功能,讓收件者審閱並加上註釋,數位簽署文件,以及在本機儲存已填好的表格。
下面的連結有更詳細的資訊
http://www.chinese-t.adobe.com/products/acrobat/readermain.html
所 謂PDF檔案是Adobe公司設計的跨平台檔案格式,已成為全球通用的規格,廣受代表性公司組織的使用,提供安全可靠的電子文件發送和交換。 許多公家機關和企業都已採用 Adobe PDF 來簡化文件管理、提升生產力以及降低對紙張的依賴。 今天,Adobe PDF 已經成為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提出藥品電子核准申請,也是在美國聯邦法庭提出電子式訴訟的標準安全格式, 更是報紙和雜誌廣告業的標準格式。
訂閱:
文章 (Atom)